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一、助学贷款的受理部门是哪个?
助学贷款的受理部门是户籍所在县(市区)的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二、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表怎么写
(1)登陆”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网址,进入官网,点击“学生在线服务系统”,贷款类型选择“生源地助学贷款”。
(2)点击“注册”。
(3)点击“同意”注册用户协议条款。
(4)录入基本信息。录入姓名(中间不能空格)、18位数真实有效身份证号码,选择重庆市、市辖区、万州区、万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5)录入“毕业中学”。
(6)录入就学信息。点击“高校名称”后面“选择高校”,输入就读学校名称,点击“查询”(如找不到学校名称,则该高校学生不能贷款),点击就读高校前面“选择”按钮,点击“确定”。依次录入“院系名称”、“专业名称”,选择“专业科类别”,录入学号、入学年份、学制、学历。(注:高校名称、院系名称、专业名称都要严格按照录取通知书内容填写;新录取学生学号可以不填;入学年份为考取大学的时间)。
(7)点击下一步,设置“登录名”、“密码”、“安全信息”。(登录名和密码用于登录系统,注册后请牢记。安全信息用于找回密码和保护个人信息,务必填写)。
(8)依次录入“个人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信息”、“联系人信息”,“联系人信息”可以填写直系亲属有关信息,联系电话填写方式为区号加号码,如:02358888888。以上各类信息务必填写完整,因信息填写不完整,导致学生贷款审批被拒绝,由学生自己负责。所有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提交”。
(9)页面弹出提示“注册成功”,点击“返回”,使用刚注册的登录名和密码登陆。
(10)登录系统之后,上述个人、就学等信息均可修改,修改之后点击提交。
-
家庭欠债情况房贷算吗
169人看过
-
家庭欠债情况包括银行贷款吗
328人看过
-
大连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308人看过
-
生源地贷款什么情况下可以取现
443人看过
-
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回老家办吗
143人看过
-
生源地助学贷款如何还款,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时间
299人看过
直系亲属一般指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血缘联系的亲属,其中包含有配偶、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等等,如果养父母因为收养、或者抚养关系也能成为直系亲属的关系,例如收养人与收养的... 更多>
-
助学贷款算不算家庭欠债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2-16属于家庭欠债,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生源地助学贷款是金融机构向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的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
家庭欠债的情况单怎么填?云南在线咨询 2023-10-31家庭欠债情况实事求是的写出来即可。要把债权方、欠款日期、用途、额度等明细逐笔写清楚即可。比如:家庭欠债情况:家里由于贫穷原因资金困难,有老人生病花钱等就差不多了,在前几年贷款2万,至今没有还清。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一般是学校为了解你家庭的实际情况做的调查。
-
家庭成员失业情况学生算不算?山东在线咨询 2024-05-14家庭成员失业情况是不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失业人数指城镇非农户,在劳动法规定的年龄范围内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员,均可列为家庭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是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与用工方解除劳动关系,目前无工作,且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现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
-
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回老家办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4-03-29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回老家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确实是要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的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是同共同的借款人。
-
发生过精神折磨情况算不算家庭暴力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23精神折磨算家庭暴力。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冷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家暴暴力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