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贿赂罪与斡旋受贿罪的界限问题
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斡旋受贿,又称间接受贿,它是受贿罪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从表面上看,斡旋受贿的行为人也是处于一种中介地位,实施一种中介行为,与介绍贿赂很相似,但是二者在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介绍贿赂罪的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而斡旋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次,虽然二者皆为故意犯罪,但介绍贿赂罪是出于促成他人贿赂行为的实现,而斡旋受贿罪是出于为非法取得他人财物;再次,介绍贿赂行为的性质是出于中间介绍的行为;而斡旋受贿行为则是利用自己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受贿行为。如果介绍贿赂的人在介绍请托人给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时,有利用自己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应当如何处理?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同时符合了介绍贿赂罪和刑法第388条斡旋受贿罪的要件,构成介绍贿赂罪和斡旋受贿罪的想象竞合,应当按照第388条的规定以受贿论处。也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没有牵连、吸收关系,法律也没有特别规定,故应当以介绍贿赂罪和受贿罪并罚。笔者认为,从罪数理论上看,牵连、吸收关系的存在本身就存在者一定的困难,即使存在着牵连、吸收关系,也应当以并罚为妥,以实现罪责刑相称的原则。但在当前该理论仍然被我国的司法实践广泛采用的情势下,就应当考察两个罪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着牵连、吸收关系,若存在,仍然应当按照该理论处理,除非法律有例外规定。介绍贿赂的人如果利用自己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介绍请托人给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从而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应当说其介绍是手段,自己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从中渔利是目的,应当以斡旋受贿看待,最终以受贿罪论处为宜。当然,如果介绍贿赂的人虽为国家工作人员,并为他人介绍贿赂,但却未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就不宜以斡旋受贿行为定性,即不应以受贿罪论处,而应构成介绍贿赂罪。
(二)介绍贿赂罪与受贿罪、行贿罪共犯的界限问题
依照刑法的规定,介绍贿赂罪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有期徒刑,而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法定最高刑分别为无期徒刑和死刑,虽然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帮助犯由于是从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在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况下一般还是要比介绍贿赂罪重得多,因而区分介绍贿赂罪与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共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当中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介绍贿赂罪与受贿罪、行贿罪的区别问题
由于本罪与行贿罪、受贿罪的共犯存在类似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易混淆。介绍贿赂罪在本质上依附于行贿受贿犯罪,从表面行为看来,任何介绍贿赂行为,在客观上无不为行贿或受贿行为起帮助作用,因此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的帮助行为极为相似,很难准确区分。对此问题,我国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行为属于受贿罪的一种帮助行为,但由于刑法已将其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因而对此不再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贿赂行为的帮助行为是刑法总则规定的非实行行为,而介绍贿赂行为则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在主观上,贿赂罪的帮助犯仅有单纯的帮助贿赂实行犯的意思,而介绍贿赂行为人不仅有帮助贿赂实行犯的意思,而且是出于介绍贿赂的故意。因此区分二者的关键是看行为人有无介绍贿赂的故意。
第三种观点认为,介绍贿赂罪的通说所列举的行为属于受贿罪的帮助犯或行贿罪的帮助犯,但行贿罪的帮助行为与受贿罪的帮助行为不应当独立成为介绍贿赂罪,而应当将通说所认定的介绍贿赂罪作为行贿罪的帮助行为或受贿罪的帮助行为从介绍贿赂罪中排除出去,因此,所谓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明知某人欲通过行贿谋求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而向国家工作人员提供该信息。该观点同时主张介绍贿赂罪没有必要独立成罪,立法上可以逐步取消。
第四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大同小异,但认为应当将介绍贿赂增添引见行贿人的含义,从而将介绍贿赂罪界定为行为人明知某人欲通过行贿谋求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而向国家工作人员提供该信息或向国家工作人员引见该行贿人。
笔者认为,以上诸观点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介绍贿赂属于贿赂犯罪的帮助犯,第二种观点认为介绍贿赂不仅有帮助贿赂实行犯的意思,而且是出于介绍贿赂的故意,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介绍贿赂罪与行贿罪的帮助行为或受贿罪的帮助行为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曾经有将二者解释为有重合之处的说法,则应当重新界定,将属于受贿罪的帮助犯或行贿罪的帮助犯的行为从介绍贿赂罪中排除出去。第四种观点中的引见要件必要与否倒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现代通信如此发达,引见与介绍都可以有多种方式。
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的帮助行为极为相似,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刑法之所以将其单独规定,就是由于介绍贿赂与行贿、受贿属于性质不同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行贿、受贿的共犯对待。因而倾向于同意上述第三种观点。在主观方面,行贿罪、受贿罪的帮助犯认识到自己是在帮助行贿一方或者受贿一方,因而其行为主要是为一方服务;而介绍贿赂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处于第三者的地位介绍贿赂,因而其行为主要是促成双方的行为内容得以实现。介绍贿赂的行为人主观目的是为行受贿的实现进行沟通、撮合,其本身并没有行贿或受贿的目的,如果有此目的,则构成受贿、行贿的共犯。而且,虽然介绍贿赂人大多有谋取利益的目的,但也可能并不要求得到现实的利益。而行贿、受贿则是各有明确的所求,属于典型的权钱交易的性质。在客观方面,介绍贿赂人必须与贿赂行为的双方,即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都有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根据行贿、受贿双方的意图办事,是一种居间,转达其意思,牵线搭桥,而行贿、受贿的帮助行为虽然行为人也与其中一方或双方有联系,但不是仅限于转达意思,却积极为一方或双方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实现行贿或受贿之目的,因此构成行贿罪或受贿罪的共犯。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在介绍贿赂罪中,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过程中非法收受了他人的钱财,从表面上看似乎构成了受贿罪。但是,他在为他人谋取利益时,并没有利用其职务之便,而是通过朋友关系和送钱送物的办法,请托他人帮忙。其行为缺乏受贿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不构成受贿罪。对受贿罪中的共同犯罪,应理解为受贿罪被告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其家属、亲友共同参与收受财物的共同犯罪案件。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有些是合法的、正当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送钱送物,具有行贿罪的某些特征。如果不能分清介绍贿赂罪与受贿罪、行贿罪的共犯,而将介绍贿赂的犯罪行为作为行贿受贿犯罪的共犯论处,或者将行贿受贿犯罪的共犯作为介绍贿赂罪论处,则混淆了它们之间应有的界限,导致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如果一行为既符合介绍贿赂罪的规定,又同时对行贿、受贿起帮助作用,则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应当从一重处罚,结果当以受贿罪或行贿罪论处,而不定为介绍贿赂罪。
2.介绍贿赂罪与教唆贿赂的界限问题
介绍贿赂的行为人是在他人有了行贿或受贿故意的情况下,从中沟通、撮合,在客观上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并未起到教唆的作用,在主观上行为人也并不具备教唆的故意。而教唆贿赂则属于造意行为,且行为人有引起他人的贿赂意图的主观心态。如果他人本无行贿或受贿的意思,只是在行为人的极力怂恿、劝说、诱导等行为之下才产生行贿、受贿意图,那么行为人的行为便不是介绍贿赂的性质,而是贿赂罪(受贿罪或行贿罪)的教唆犯。虽然介绍贿赂行为对他人的行贿、受贿行为的完成起着促成的作用,但不应当将其作为行贿罪或受贿罪的教唆犯对待。如果行为人在教唆其受贿或行贿后,又为其介绍行贿人或受贿人,实施介绍贿赂行为的,属于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关系,根据吸收原则,应从一重从重处罚,即按他所教唆的犯罪(行贿罪或受贿罪)的共犯定罪,从重处罚。
3.介绍贿赂罪与受贿罪并罚的情况
这种情形主要存在于,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贿赂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协助,于是介绍请托人向后者行贿并代为转交贿赂财物,那么前后两个国家工作人员不构成共同受贿,而是前一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应当数罪并罚;后一国家工作人员单独构成受贿罪。
(三)介绍贿赂罪与诈骗罪、侵占罪的界限问题
本罪与诈骗罪、侵占罪有近似之处。事实上,介绍贿赂者在介绍贿赂过程中也常常伴有对事实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但这种对事实真相的改变未达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程度,也常常会发生将转交的贿赂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的行为。对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其区别主要在于,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为他人介绍贿赂之意,而是以介绍贿赂为名骗取钱财,在将行贿人委托其转交给受贿人的财物骗到手之后并未转交给受贿人,而是占为己有,则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反之,如果行为人虽然介绍贿赂是真,存在着在行贿、受贿人之间的沟通、撮合行为,使双方各得其所,但在帮助转交贿赂时产生占为己有之意,而将行贿人转交的财物部分或全部侵吞,据为己有,即所谓劫贿,则不构成诈骗罪,而构成侵占罪,应当以侵占罪与介绍贿赂罪数罪并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可取的,因为在前种情况下,行为人诈骗的故意和行为都具备,是行为的实质所在,而介绍贿赂只是形式和手段,因而应以诈骗罪认定;在后者情形下,可以说行为人在主、客观方面都具有介绍贿赂、侵占行贿人财物的要件,即既有介绍贿赂的故意和行为,又有侵占行贿人财物的故意和行为,特别是在侵占的故意产生于介绍贿赂之后时,更加难以确定行为人目的的主次或其他牵连、吸收关系,因而应予以并罚。
一、烟酒算是受贿罪吗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要烟酒构成受贿罪。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
怎么认定介绍贿赂罪及其相关问题
160人看过
-
田积金介绍贿赂案——介绍贿赂罪与非罪的认定
192人看过
-
共同受贿犯罪的共犯与介绍贿赂罪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444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的主体与客体?
375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如何认定怎么认定介绍贿赂罪
318人看过
-
介绍贿赂未遂会犯罪吗?
53人看过
-
北京市XX介绍贿赂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是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修正)》第条,【介绍贿赂罪】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关系、引荐
-
推介贿赂罪的定罪标准,介绍贿赂罪怎么定罪,介绍贿赂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1-11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一、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介绍贿赂金额不符合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介绍贿赂行贿使行贿者获取非法利益; (2)三次以上或三人以上介绍贿赂的; (3)向党政领导、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介绍贿赂; (4)国家或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
介绍贿赂罪犯罪构成条件怎么界定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07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管理活动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 介绍贿赂罪的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实施沟通、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即为行贿受贿双方“穿针引线”,促使双方相识相通,代为联络,甚至传递贿赂物品,帮助双方完成行贿受贿的行为。介绍贿赂行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如果只是口头表明引见,并没有具体实施撮合行为,或者已经使行贿、受贿双方见面,由于
-
如何认定介绍贿赂罪中的“介绍”贿赂罪的行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01介绍贿赂罪的管辖是以犯罪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为主,被告人居住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为辅。所辖犯罪场所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所辖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
-
如何界定北京市XX的介绍贿赂罪与斡旋受贿罪?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01介绍贿赂与斡旋的区别: 1、主体不同:斡旋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是任何公民。 2、斡旋受贿需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并且要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才能构成。另,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关系、引荐、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