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案件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7 21:31:04 355 人看过

1.要抓准问题,慎选舆论监督的选题。报纸开展批评报道,必须注意掌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抓住当前一些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有选择地抓准问题开展批评报道,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把群众对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都端到报纸上。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在广大读者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每天接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这些来访者大多要求把他们反映的问题在报纸上登出来,如果报纸的舆论监督对所有这些问题都实行干预,既不必要,事实上也很难办到。相反,言多难免有失,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可能惹上官司。

2.要善于从可靠的渠道获得权威消息。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推而广之,获得权威消息的渠道包括:

(1)各级国家机关在职责范围内所出的文件、报道,以及向社会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

(2)国家授权新华社发布的消息;

(3)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式讲话;

(4)政府发言人的发言;

(5)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人代会和政协会上就有关事宜所作的发言或书面材料;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的讲话或报告。

3.记者在采写报道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做到不猎奇、不媚俗。在舆论监督工作中,不少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热情高、干劲大,这固然很好,但也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记者为曝光而曝光,对问题只停留在揭露上,而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有的记者在批评报道的情绪表达上,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采用青天式手法,只顾自己出气,影响了客观对待批评对象;更有甚者,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不惜编造假新闻,最终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网上盛传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都是让人深思的例子。

4.准确运用语言。记者,就是记录的人。这里的记录,不是单纯的传声筒,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融入记者的思想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不能超出其意义进行不自然的发挥,以致变更甚至歪曲了发言人的意思。记者通过舆论监督伸张正义,首先要熟知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新闻职业方面的有关规定,不主观捏造事实,而这一切均是通过文字的控制和表达,所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尤为关键。舆论监督报道要做到叙述平实,不夸大事实、不添枝加叶、不妄加评断。比如报道某个劳模犯有某些错误,便说他是假劳模,是通过骗取他人的信任获得的。虽然报道的都是事实,但轻易用假字、骗字,就会引起不良后果。还有法律上的一些术语不可乱用。比如,对侦查中的嫌疑人一律称为犯罪嫌疑人,不得称案犯、人犯;对起诉中的嫌疑人一律称为被告人,不得再称罪犯,等等。有些报道还轻易使用贬低他人人格的文字,如心术不正、居心叵测等,也往往会构成侵权。此外,要对整个监督稿件的逻辑性和语言文字上的逻辑性进行把关,注意前后时间、事态发展、同一方多个被采访人的语言是否矛盾,一旦出现矛盾,报道自身就站不住脚,形成漏洞,吃新闻官司也就在所难。

5.谨慎使用不公开身份的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尚属空白。在暗访中,记者不应装扮成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违法犯罪的嫌疑人员、改变其固有自然性别角色的人员。记者应以观察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不应成为新闻事件的决定性力量,更不能干涉事件的发展、影响事件的进程(制止犯罪除外),不能有制造新闻的嫌疑,影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记者在公共场合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不存在偷拍偷录的侵权行为,可以免责;但是在私人场所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否则即为侵权行为。中央电视台对隐性采访就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一、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某行为是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二、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收集材料;三、如果暴露记者身份难以反映真相;四、经制片人同意。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20日 07: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新闻侵权相关文章
  •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一)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其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其特征可以称之为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诽谤、披露其隐私权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
    2023-04-12
    229人看过
  •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
    抗辩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在侵权行为法中,抗辩事由是针对承担民事责任的请求来的,所以,又称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由。而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是指新闻机构的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造成了损害,但该行为依法不构成新闻侵权行为的情形。在此从法律及事实的角度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抗辩事由:1、新闻报道的内容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报道的内容客观真实是新闻机构在法庭上最重要的抗辩事由。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指新闻机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新闻作品的基本事实和主要内容是属实的,特别是能够证明事关特定当事人名誉评价的内容是基本准确的。但由于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而且新闻工作者采访调查手段有限,所以很难做到报道内容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八条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
    2023-06-07
    430人看过
  • 转载新闻算侵权吗
    一、转载新闻算侵权吗《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也就是说,转载新闻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1、新闻的范畴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现在报纸、网站上的资料都是新闻;2、以什么方式进行转摘,转摘后是否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如果注明原作者的姓名,受转摘的网站没有声明不许转摘之类的语言;3、提个建议,谨慎起见,获得同意后,再进行使用。二、侵权的概念侵权行为是一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因此侵权行为也可以称为一种侵害行为,这可以从词源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中文的侵权行为一词最早于清末编定《大清民律》草案时才开始应用。但是在旧中国民法中对侵权行为的概念却缺乏明确的界定。三、如何是构成侵
    2023-04-12
    493人看过
  • 新闻侵权责任有哪些构成要件
    (一)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这是构成新闻侵权的第一个要件,也是新闻侵权和其他一般侵权的重要区别。侵权行为必须通过新闻作品具体体现,如果加害人不是通过发表新闻作品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加以侵害,而是通过张贴大小字报,在受害人居住生活区域通过语言文字散布贬损性的内容,即使有损害性事实的存在,也只能认定为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新闻侵权。(二)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公开发表这是构成新闻侵权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区别损害事实是否存在的关键。只有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正式发表,才能认定新闻侵权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和确定性。如果新闻作品没有发表,这种损害事实就不能被确认。也就是说,在新闻侵权的认定上,必须首先确认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才能进一步确认新闻侵权的存在。(三)新闻侵权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受害人可以被指认,应该是新闻侵权的第三个构成要件。也就是说,新闻侵权作品具有指向性。如果新闻作品仅仅是
    2023-04-13
    57人看过
  • 新闻侵权责任有哪些构成要件
    (一)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这是构成新闻侵权的第一个要件,也是新闻侵权和其他一般侵权的重要区别。侵权行为必须通过新闻作品具体体现,如果加害人不是通过发表新闻作品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加以侵害,而是通过张贴大小字报,在受害人居住生活区域通过语言文字散布贬损性的内容,即使有损害性事实的存在,也只能认定为普通的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新闻侵权。(二)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公开发表这是构成新闻侵权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区别损害事实是否存在的关键。只有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正式发表,才能认定新闻侵权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和确定性。如果新闻作品没有发表,这种损害事实就不能被确认。也就是说,在新闻侵权的认定上,必须首先确认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才能进一步确认新闻侵权的存在。(三)新闻侵权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受害人可以被指认,应该是新闻侵权的第三个构成要件。也就是说,新闻侵权作品具有指向性。如果新闻作品仅仅是
    2023-04-27
    137人看过
  • 转载官方新闻侵权吗
    一、转载官方新闻侵权吗转载新闻侵权是否侵权要看情况。如果属于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等合理使用的情形,或者获得许可、转让的,就不算侵权,否则的就算侵权。二、概念和特征侵权行为概念: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侵权行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要造成损害。仅有行为而无损害,不构成侵权行为。损害既有金钱等物质上的损害,也包括人身伤害、死亡,还有精神上的损害。只有存在损害才能体现出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财产,或者是他人。第二,侵权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一般包括三种;一是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简称侵权行为。三、侵权行为的分类(1)、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
    2023-04-14
    76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责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它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更多>

    #新闻侵权
    相关咨询
    • 派出所受理虚假新闻侵权案件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15
      法院受理侵权纠纷的情况一般属于民事案件,当事人主体是公民个人或者企业法人等,我国法律对民事侵权有着相关的规定;而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因此向法院起诉公安机关侵权的案件应属于行政案件,法律对行政侵权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公安机关发布虚假新闻侵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太能得到法律的明确支持,遇到公安机关等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不当的行为,最好应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检举投诉。
    • 新闻侵权中新闻侵权责任如何承担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8-31
      由于新闻侵权行为传播快、范围广,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失和名誉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按照我国民法典规定,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责任应主要适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方式。
    • 毕节新闻侵权纠纷案例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29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受礼商标侵权案件后,通过调查取证、在认定事实的前提下,制止侵权行为,并根据侵权人违法事实和情节轻重、作出行政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包括: 1、责令立即停止销售; 2、收邀并销毁侵权商标标识; 3、消除现在商标上的侵权商标; 4、收邀直接专门用于商标侵权的模具、印板或者其他作案工具; 5、责令并监督销毁物品; 6、商标侵权纠纷案例根据情节处以非法经营额50%以下或侵权所获利润五
    • 新闻转载是否构成新闻侵权
      山东在线咨询 2021-10-15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也就是说,转载新闻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1、新闻的范畴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现在报纸、网站上的资料都是新闻; 2、以什么方式进行转摘
    • 新闻侵权的预防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21
      一、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媒体要严于律己,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位,尤其是对新闻素材的审核。具体是记者憨礌封啡莩独凤扫脯激、编辑、总编要各司其守,严格把关。 二、作为新闻传播的客体,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易被舆论监督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名人等,应该充分认识到传媒是代表自己在履行舆论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对新闻侵权行为的理性思考,不要动不动就把传媒告上法庭。 三、从新闻传播的环境看,逐步完善新闻制度、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