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发布文号:沪税地[1991]81号最近,各单位相继提出若干印花税具体政策界限问题,要求予以明确。经研究,现提出处理意见如下:一、关于物资局燃料公司与煤矿签订“煤炭订货合同”的贴花问题。物资局燃料公司根据市计委下达计划,与各地煤矿签订的煤炭订货合同虽只是负责订货、发运数量、解决煤炭分配管理等问题,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所签合同反映了双方的供需关系,并据此确定为供货凭证,故仍需按规定贴花。二、关于工业、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使用的调拨单贴花问题。工业、商业、物资、外贸等部门经销和调拨商品物资使用的调拨单(或其它名称),既有作为部门内执行计划使用的,也有代替合同使用的。根据其凭证的性质和用途确定为:凡属于明确双方供需关系,据以组织供货和结算,具有合同性质的调拨单等凭证,应按规定贴花。各税务机关可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实际,对各种调拨单作出具体鉴别和认定。三、关于企业集团性公司内部所签订的各类计划、加工任务书(含其它名称)取代购销合同的贴花问题。企业集团性公司为组织供应、生产、销售与所属单位或下属单位之间签订的各种形式的计划、加工任务书(含其它名称)用以取代购销合同,并明确各自供需关系,据以组织供货和结算,对这类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应按规定贴花。四、关于仓储、堆存应税凭证的贴花问题。。企业所从事的仓储业务不分仓内仓外(包括露天堆场)所书立的仓单或栈单均应按规定贴花。五、关于低值易耗品转让书据贴花间题。因低值易耗品在价值划分、使用年限、财产管理、帐务处理上不等同于固定资产,故对低值易耗品转让书据暂缓征收印花税。六、关于乡镇、农村中五保户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的贴花问题乡镇农村中五保户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按规定应予贴花。鉴于自前五保户的生活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福利基金,生活水准较低,为照顾这部份人实际生活困难,对五保户的“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的印花税暂缓征收。七、关于无金额无数量的购销合同的贴花问题.对既无数量又无金额的购销合同应先按定额5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按实际金额计税。计税不到5元的不退税、不轧抵,超过5元的就差额部分补贴印花。八、关于销售结算凭证上记载运费结算金额的贴花问题。销货、供货等单位在同一销售凭证上记载运费结算金额的,其凭证往来于单位之间的,所载运费应按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之第十七条规定办理贴花。以上各点请遵照办理,以前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
-
上海市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税务局关于资金帐簿印花税问题的通知
236人看过
-
上海市国家税务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纳税人申报资料报送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236人看过
-
北京市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301人看过
-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花税纳税申报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意见
173人看过
-
税款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
470人看过
-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房地产营业税及契税征管若干问题的通知
490人看过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税法规定的应税凭证征收。印花税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按合同金额依比例税率或者按件定额计算应纳税额。 印花税的纳税人包括在中国境内设立、领受规定的经济凭证的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 更多>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2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72号成文日期:字体:【大】【中】【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局内各单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9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经商财政部、建设部,现就各地在贯彻落实《通知》中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明确如下:一、《
-
-
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若干规定的意见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0最新交通法规扣分细则也更为严格,闯红灯交通违法记分将由3分提高到6分,不挂号牌或遮挡号牌的一次就将扣光12分。 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若干规定中关于校车驾驶人管理的内容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其他规定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3新交通规则提高了违法成本,记分项也由38项增加至52项。 具体扣分细节如下: 交通违法的处理:(被交警抓到) 1、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 2、酒驾,5年内不得
-
-
非法集资若干问题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二项中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吸收资金的信息,以及明知吸收资金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扩散而予以放任等情形。 关于“社会公众”的认定问题 下列情形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