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就要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还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作为贷款人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诈骗贷款帮助的,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何判断扒窃构成犯罪?
1、符合主客观相一致原则。行为人因饥饿、急需小额金钱等特殊原因而随机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较小数额财物的,应充分考虑其犯罪目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综合分析认定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符合轻缓刑刑事政策精神。对于初犯、偶犯、临时起意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应与惯窃、有盗窃犯罪前科、有准备地到公共场所见到他人口袋内手机、钱物而跟随窃取区别对待,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3、符合刑法总则犯罪未遂的原则性规定。扒窃犯罪属行为犯,存在既遂、未遂形态,而作为侵犯财产类犯罪,区分既未遂的标准在于财物是否“失控”。按照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解读两高解释,不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珍贵文物为盗窃目标,或者不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不应当定罪入刑。其他严重情节应结合行为人犯罪手段如徒手或者使用作案工具,行为结果是否造成被害人伤害结果或者严重影响生活、经营,是否严重威胁到被害人人身安全等,综合评定犯罪主体自身的社会危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如何识别和预防儿童罪?
294人看过
-
如何预防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491人看过
-
法律规定如何预防贷款诈骗
113人看过
-
银行贷款诈骗预防指南
288人看过
-
如何识别和预防外观专利侵权?
326人看过
-
如何识别网上贷款的诈骗伎俩
132人看过
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更多>
-
保险公司如何识别和防范骗保行为?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7保险公司的查勘员或其他人员会发起内部调查,调查人员会前往车主那里做笔录、现场取证以及交警队取证,并调取事故现场监控等。如果发现问题,他们会向领导汇报并与被保险人进行沟通,希望被保险人放弃索赔。如果被保险人不愿放弃索赔或态度强硬,保险公司可能会态度强硬。如果保险公司确实掌握证据,他们可能会直接与公安局的经济侦查联系。如果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索赔,事情就会变得严重。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进
-
怎么识别诈骗行为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4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
-
欺诈性贷款如何识别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23在判断借款欺诈案件时,需满足以下三个关键要素:首先,诈骗者需表现出极端的金钱追求,即使是在请求帮助时也是如此,行为人具有占为己有的意图;其次,行为人在借款过程中常常使用各种虚假陈述和事实来掩盖真实情况,导致受骗者产生误解,如虚假声称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盈利活动;另外,伪装自己的财务状况,使受骗者轻信其具有偿还能力;最后,在骗取到财物后,诈骗者往往不关注债务的归还,对财物挥霍无度,例如将借款用于赌博、
-
如何进行网络诈骗的预防澳门在线咨询 2023-11-101、不贪便宜。 2、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工具。 3、仔细甄别,严加防范。 4、千万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 5、凡是以各种名义要求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信,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
-
如何识别和认定合同中的欺诈行为江西在线咨询 2024-12-04欺诈合同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的名义来实施不当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藏真相等手段来蒙蔽他人,使其陷入陷阱并违反自己的意愿,最终履行合同约定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欺诈的一方当事人会故意制造虚假情况或对真实情况进行扭曲和掩饰,使另一方当事人跳入他早已设好的陷阱中。由于当事人误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真实情况,他们可能会做出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从而使欺诈者达到非法获取某些利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