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由国十条和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涉农部分予以规范。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开启了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的前奏;2004年~2010年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蓬勃发展的阶段,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发展农业保险,要求各地探索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并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这些文件构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正式制度,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约束和方向指导。
2004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直到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才开始扭转其停滞甚至倒退的发展状况。该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这表明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后,农业保险纳入了国家战略考虑。随后,中国保监会先后批准了4家农业保险公司成立,并在全国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动商业保险公司自办、为政府代办和与政府联办农业保险业务。秉承2004年一号文件精神,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这两份文件奠定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并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保险终于扭转了多年萎缩的局面,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94.8%。
顺应这一发展势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努力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下,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著名的国十条,其中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政策部署:明确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地位;指出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步骤地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更为重要的是,提出要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继续上扬,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成效显著,充分显示了政策性保险的优越性。
在取得2006年积极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要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提供保费补贴政策的切实推动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在2007年获得长足发展。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近年来发展三农保险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保险业的发展却远远未能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保险需求。基于此,中国保监会再次把发展三农保险、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确定为2007年保险业的发展重点。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0.82亿元,同比增长124%,发生赔款1.56亿元,同比增长240%,农险为投保户提供的保险保障金额高达355.62亿元。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2007年农业保险试点取得的成绩,要求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同时提出,要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保险发展一度受到很大挑战,但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依然获得了较快发展,试点工作依然获得了较好成效。2008年,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由6省区扩展到16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国保险业共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的风险保障,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97%以上的农业保险业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保费补贴,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壮大,给具有弱质性和弱势性的农业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为此,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农业保险提在较高位置,提出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从机制、模式以及具体的险种等方面,对我国农业保险提出了要求,也是很大的期望。2007年~2009年在试点基础上,逐渐扩大和完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根据以上对于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文件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历届政府都将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发展农业保险的态度积极明确,并逐步构建起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保险也在此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但无论是国十条,抑或中央一号文件,均以宏观统筹的视角进行方针性指导,太过原则化,难以指导实际操作。例如,在政策补贴规范方面,虽然中央一号文件历年都述及政府补贴问题,但只是提纲挈领地提出要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进行保费补贴,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由于缺乏具体规定,不便于统一监管。各地政府按照自行制定的条例进行操作,监管机构无规可循、难以监管,使得补贴款项最终往往很难落到实处:其二,对政府补贴的补贴力度、补贴范围及其他补贴形式都没有述及,比如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导致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政策时无规可依,难以将补贴制度落实,形成固定的长效机制。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否失效?
476人看过
-
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110人看过
-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四大待解难题
486人看过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读
192人看过
-
公务员保险制度全面解读
460人看过
-
解读企业工资制度
297人看过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赔偿保险。 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包括农作物栽培(农业)、营造森林、 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捕捞(渔业)... 更多>
-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原则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原则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21一强制性原则,这是社会保险的一项基本属性。首先失业保险的强制性是通过高层次立法来实现这是保障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参加人员范围、享受条件、缴费比例等方面有严格规定。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突出效率的原则公平原则是社会保险的通用原则,而效率原则对失业保险具有独特的意义。三适时调整原则。所谓适时调整就是对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和救济水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出变动。四适度水平原则。一强制
-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补偿标准?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13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待遇第二十一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按照本条例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用人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登记的; (四)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 第二十二条失业人员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设区的市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企业最低工资的百分之七十至百
-
我国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04什么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2、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励性不强、制度转移衔接问题缺少具体规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势严峻等问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激励机制设计及转移衔接的制度规定、扩大基金投资渠
-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哪些制度甘肃在线咨询 2022-02-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有关规章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作了规定。这些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
-
死刑复核制度解读福建在线咨询 2021-12-01死刑复核制度,是由享有复核权的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的死刑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依法作出是否核准死刑的决定。因此,在审查死刑案件时,必须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查明原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是否清楚,定罪证据是否真实充分,犯罪是否准确,量刑(死刑、死缓)是否合适,程序是否合法;二是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是否批准死刑的决定,制作相应的司法文书,批准正确的死刑判决和裁定,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