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宪法的差异与联系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8 06:10:05 473 人看过

本文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区别和联系。民法典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内容上比宪法更具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宪法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原则。在宪法中,国家权力的归属、民主原则和程序、合理授权以及救济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以下区别:

1.法律渊源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母法,是所有法律的来源,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依据宪法制定的;

2.内容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原则;

3.法律责任与实践运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极少被应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功能如下:

1、确认功能,确认国家权力的归属,使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合法化;

2、保障功能,对规定的各种民主原则、民主程序与民主生活规则,提供了各种有效的保障;

3、限制功能,确立合理地授予国家权力的原则与程序,使国家权力的运行具有合宪性;

4、协调功能,也规定了相应的救济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征如下:

1、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显著的开创性,体现在历史维度和编章设置;

3、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于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属于部门法,其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不得与其相违背。

3. 民法典与宪法的法律地位与作用区别

民法典和宪法是两部法律文件,都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民法典是一部关于民事法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规定了民事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合同、财产、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它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是相对独立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民事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

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它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是最高的,不仅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也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和职责分工,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法典和宪法在法律地位和作用上存在一些区别。民法典主要是为了规范民事关系而制定的,而宪法则是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制定的。民法典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主要是针对民事关系,而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则是针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和政治体系。民法典主要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而宪法则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典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民事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以下区别:法律渊源不同,宪法是母法,民法典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内容不同,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了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原则,民法典是对宪法的补充和完善;法律责任与实践运用不同,宪法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极少被应用,民法典则是一部具有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确认功能、保障功能、限制功能和协调功能。它确认国家权力的归属,保障民主原则和程序,限制国家权力的运行,并规定了相应的救济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7日 09:1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宪法制定相关文章
  • 宪法与公民的关系
    法律综合知识
    宪法与公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一、宪法的基本特征应该是什么宪法的基本特征的内容是:1、国民意志、国家政权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形式和国家基本立法原则的集中体现;2、宪法是现代概念中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最高,是国家的基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规定的事项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结构、政府组成和职能、权力制衡模式和公民权利;4、宪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是权利宣言。二、从法律层面来说什么是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我国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
    2023-02-26
    430人看过
  •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差异与联系
    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比较明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社会危害性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与犯罪相比起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远不及后者。因为对于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的犯罪行为要靠刑法来调整和处罚。2、刑事违法性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也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其并没有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程度,因此不作为犯罪看待。而一切犯罪行为,都已经违法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的犯罪构成触犯相应刑法条文,构成不同的犯罪。3、应受刑法处罚性不同。犯罪行为一律应受到刑法的处罚,虽然某些犯罪行为因其自身的一些原因和刑法的特别规定,刑法不进行刑罚处罚,但其具有的应受刑法处罚的性质是没有改变的。而一般违法行为由于没有触犯刑法规范。因此刑法不将其作为犯罪来惩处,故也就不具有应受刑法处罚性质。凡是犯罪必定违法,但违法不一定犯罪。赌博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本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2023-07-22
    196人看过
  •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差异与特点
    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2.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3.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法规规章的区别是什么法律法规规章的区别如下:1、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员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数量较多,也是经济法的渊源;2、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地方性法
    2023-07-16
    150人看过
  • 民法典与宪法的关系:从法律体系到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是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每一个公民的尊严都被平等对待。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据,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内容都应当源于宪法体现宪法,民法典的立法依据是依据宪法,制定本法,表明其立法依据,确立了民法的宪法基础。宪法中规定,一个公民拥有丰富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人身权、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社会经济类的权利、文化教育权、批评监督权和获得国家救济等权利。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关于民族关系的规定包括什么各民族一律平等,将会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区域自治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
    2023-08-05
    143人看过
  • 协议书与合同书的差异与联系
    合同与协议书的区别: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因此可以说合同和协议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只要不违反法律,当事人可以进行约定合同,或者是约定协议上的内容,形式,都是有效的。具体来说:在法律范围内合同比协议更有说服力。三方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签订时间不同。三方协议是学生在校期间签订的,而劳动合同是在毕业生毕业离校后到单位正式报到后签订的。2.主体不同。三方协议的主体是三方,即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两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3.内容不同。三方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方案;而劳动合同是记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是劳动关系确立的法律凭证。4.目的不同。三方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将来双方订立
    2023-07-12
    178人看过
  •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近现代意义的宪政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在中外学者、政治家中,对它的含义概括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在宪政与宪法紧密相连以及宪政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也就是实行民主政治等方面则认识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将宪政概括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而且,在理解和分析宪政问题时,还必须把握宪政的以下主要特征:(一)、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尽管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这里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宪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实施,如果在政治实践中,宪法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各种基本社会关系都得到宪法有效的规范和调整,那么不仅宪法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而且宪政也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实施宪法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宪政的过程。因此,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二)、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权利制约权力是宪法的核
    2023-04-24
    279人看过
换一批
#宪法综合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宪法制定应该是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公民权利为目的的制定一系列将有可能被赋予最高法律效力的条文规则的权力。当制定出的条文规则被公众认可即被赋予了最高法律效力,则成为宪法规范。反之,若未被公众认可,那些制定出的条文规则就不能被称为宪法规范,此时... 更多>

    #宪法制定
    相关咨询
    • 宪法解释与宪法监督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2-24
      宪法解释是法律解释的一部分,它是指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所作出的说明。 宪法监督是指国家为保障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宪法监督的主要活动是违宪审查。违宪审查是指有权机关为保障宪法实施对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进行审查,
    •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与区别与联系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1-11
      民事法律行为的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并非成立时即生效;民事行为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就发生法
    • 公民与宪法的关系是什么?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14
      1、宪法与公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衡量着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 2、一般而言,宪法是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的: ①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②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③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 3、宪法是全体公民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我们每个公民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自觉遵守宪法。我们在生活中中遵循着宪法的要求,就如同国家要求的,一切在宪
    • 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差别与联系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26
      当劳务关系的平等主体是两个,而且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自然人时,它的情形与劳动关系很相近,从现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因此两者很容易混淆。还有一种派遣劳务人员或借用人员的情形,致使两个单位之间的劳务关系与派出或借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紧密地交叉在一起。这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相联系的一面。在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中,时常遇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并存的情况,弄清两者的区别,对于做
    • 民法与商法的联系是什么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04
      民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商法调整市场关系,两种社会关系的性质、结构和特征各异。民法是市民社会关系中的基本规则,市民社会关系领域相对于政治社会和私人生活关系领域,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领域,市民社会关系中主体之间地位平等,奉行意思自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