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离厨房,以免施暴者用锐器伤你;靠近门窗向邻居及路人求助;
注意保护头、脸、胸、腹等身体重要部位;躲进有电话可求助的房间,如有可能,将施暴者反锁在门外;同时第一时间拨打110,并保存出警记录;
二、首先要及时向有关机构反映。反家暴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反家暴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三、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是举报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反家暴法明确,公安机关接到家暴报案后应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
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反家暴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可以包括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家暴行为
当下,法院一般认定家暴行为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公安机关的接警记录;二是受害者自拍受伤的伤情照片;三是医院的伤情报告;四是证人、证言。五是公安机关出具的告诫书。家暴受害者可收集这些证据向法院起诉。
-
反家庭暴力法: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免受家暴?
210人看过
-
遭遇家庭暴力有哪些途径保护自己
480人看过
-
法律如何保护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员
372人看过
-
保护自己遭遇家庭暴力时的报警指南
188人看过
-
如何利用《反家庭暴力法》保护自己拒绝家暴
280人看过
-
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免受家庭暴力的步骤
267人看过
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当发生家庭暴力行为时,受害人及其亲属应当及时向有关机构反映情况。 对家庭成员实施家暴行为,受害方或亲属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应当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其受害者的受伤情况,及时将受害者送至医院治疗;对于实施家暴者,... 更多>
-
女性遇到家庭暴力,如何取证和保护自己,遭遇家庭暴力如何保护自己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04遭遇家庭暴力,如何取证和保护自己? (一)如何保护自己? 第一、发生家庭暴力事件,受害人有权利提出请求,所在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和调解。 第二、对于正在实施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向公安机关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其中对于情节恶劣的施暴者,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对其给予拘留或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三、实施家庭暴力,致被害人轻伤以上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
-
如何证明自己遭受家庭暴力?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111、单位出具的书面材料 在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应及时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组织、庇护所及所在单位、组织进行制止、劝阻、调解,相应机构制作的书面材料可以作为证据提交。 2、公安就关的出警记录、询问笔录。 部分证据是认定当事人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重要证据。出警记录能够证明报案的方式、案由、出警时间、处理结果等内容。询问笔录反映的内容较出警记录更为全面,一般情况下能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
-
遭遇家庭冷暴力时如何离婚,遭遇家庭冷暴力时该如何自我保护自己?江西在线咨询 2022-02-22对于家庭冷暴力如何离婚,我国目前的做法是:1、家庭冷暴力如何离婚之方法一:协议离婚(去当地民政局办离婚)夫妻双方如果自愿离婚并对子女抚养和财产问题处理达成协议,则可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以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2、家庭冷暴力如何离婚之方法二:诉讼离婚(去法院办理离婚)终结家庭冷暴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起离婚诉讼。这是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救助形式,也是经常被当事人采用的救济方
-
女性遭遇家庭暴力后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对丈夫家庭暴力的法律后果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18经常有女性向江沃鸿律师咨询:“我被老公打了,怎么保护自己?”从法律角度来看,这属于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当我们受到家庭暴力怎么办呢?特别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机率远远高于男性。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很多女性即使受到家庭暴力,即只是选择忍声吞气,以求家庭和谐,但此种作法往往换来丈夫的第二次家庭暴力。江沃鸿律师根据工作经验给出以下建议: 一、告之亲朋或向居委等机构求助。受到家丑不外
-
老年人遭遇家庭暴力怎么保护自己不被发现河北在线咨询 2021-10-22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打、捆绑、伤害、限制人身自由、经常谩骂、威胁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有以下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者或受害者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部门投诉,反映或寻求帮助。二是医疗机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