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取国家补贴能否构成犯罪
1、套取国家补贴能构成犯罪,具体规定包括:
(1)骗取的国家补贴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二、套取国家资金的处理是什么
1、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违反什么纪律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会构成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什么罪
438人看过
-
村委会套取国家补贴是否认定为渎职犯罪
444人看过
-
村委会套取国家补贴是否认定为渎职犯罪
278人看过
-
骗取国家补贴款构成什么罪
332人看过
-
非法套取农机国家补贴犯法吗
494人看过
-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判什么罪
237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据为已的,是否构成贪污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7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据为已的,大多情况下会构成贪污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处罚规
-
领导局长骗取国家补贴,冒充局长,骗取国家补贴,是否构成犯罪既遂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2他涉嫌诈骗罪,因为诈骗数额较大,你可以报警。 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如果该副局长当时就没有准备为你谋取利益,只是为了骗钱,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诈骗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数额在三千元至一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如果他当时准备帮你谋取利益,只是没有谋取到的话,
-
企业套取国家补贴是什么罪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17企业套取国家补贴涉嫌贪污罪或挪用公款罪。国家补助,中国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对陷入贫困和收入过低的优抚对象发放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带有优待性质的现金津贴的优抚安置保障项目。国家补助的优待性质决定了其待遇要比一般社会救助待遇高。以发放的方式为划分标准,国家补助可分为定期定量补助和临时补助。定期定量补助指按月、季度或年度向优抚对象发放规定金额的补助金的补助方式。
-
个人套取棉花补贴款的行为构成犯罪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09个人套取棉花补贴款,涉嫌诈骗罪。具体如何量刑,会根据所诈骗的数额进行定罪量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
-
骗取国家油补构成什么犯罪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28骗取国家油补涉嫌诈骗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