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的构成要件:1.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2.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3.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而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被拐卖妇女儿童罪怎么量刑?
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的构成是: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妇女、儿童的职务活动和国家机关的信誉。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二、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罪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3)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即明知是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需要进行解救而不进行解救。
(4)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关于保护妇女、儿童、禁止买卖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满足什么要件构成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罪?
满足以下要件构成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罪:
1、侵犯的客体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誉和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阻碍解救被拐卖、被绑架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3、主体为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绑架儿童解救阻碍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55人看过
-
绑架罪犯罪主观要件
194人看过
-
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的主体要件和客观要件的区别?
236人看过
-
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缓刑?
409人看过
-
解救被绑架儿童罪既遂的阻碍量刑问题
170人看过
-
如何判断阻碍解救被拐卖儿童罪既遂的主观故意?
333人看过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等。人身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 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 更多>
-
针对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的构成要件以及解决方法澳门在线咨询 2024-12-22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的具体构成要件包括: 1.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誉,还侵犯了被绑架儿童的人身权利; 2.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阻碍解救被绑架的儿童的行为; 3.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解救被绑架的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 主观为故意。 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六条,对于负有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观要件是什么,本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有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7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非法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者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所谓拐骗,是指行为人以利诱、欺骗等非暴力手段使妇女、儿童脱离家庭或监护人并为自己所控制的行为。拐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物色外流妇女,并用谎言骗取信任,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有的是利用各种关系,花言巧语夸某地生活好,以帮助介绍对象、安置工作等为诱饵,诱骗妇女随自己离家出走;有的是以帮助照看为名
-
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与妨碍公务罪的界限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191、侵犯的客体不同。尽管二者都可能同为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解救妇女、儿童的公务活动,然而前罪还侵犯国家机关的声誉。 2、客观方面不同。妨害公务罪只能是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的解救公务,而本罪阻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只能是利用职务阻碍,且被阻碍的解救活动。被妨害的公务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执行的解救公务;而本罪既可以是阻碍解救妇女、儿童的公务,又可以是其他公民的非公务的解救活动。 3、主观方面不
-
拐骗儿童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是什么广东在线咨询 2023-09-24拐骗儿童罪在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是故意的,犯罪嫌疑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主要是采用利诱或者其他的方法,让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的监护视线,如果以贩卖为目的拐骗儿童,以拐卖儿童罪定罪量刑。构成拐骗儿童罪的,一般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阻碍解救被绑架儿童罪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缓刑?江苏在线咨询 2021-09-2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