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和经营者解除劳动关系的,经营者的经济补偿的计算如下:向劳动者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同时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当地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则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且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克扣工资劳动仲裁支付多少赔偿金
公司克扣工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应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及其1至5倍的赔偿金。由此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委员会可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应支付的工资报酬及其25%的经济补偿。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满足的条件如下:
1、申请仲裁人应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2、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是与劳动权利义务有关的劳动争议;
3、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
4、当事人应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申诉书,并按照被诉人数提交副本。
《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下: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
未经支付,如何要求赔偿?
445人看过
-
交警要求肇事者支付5万赔偿
141人看过
-
妻子能否要求丈夫支付的第三者赔偿金返还?
72人看过
-
购房者是否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441人看过
-
劳动者能以未支付病假工资为由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吗
391人看过
-
如果公司没有按时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那么,如何计算这个经济赔偿金呢?
364人看过
经营者是指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消法》上的经营者,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法律特征: 1、经营者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的提供... 更多>
-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损害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赔偿贵州在线咨询 2022-02-1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第四十一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
食品安全标准不符可以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26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
什么是经营者义务? 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支付哪些损失赔偿请求???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15在消费法律关系中,消费者的权利就是经营者的义务。具体来说,经营者的义务包括: 1.经营者有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 2.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即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3.经营者有向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4.经营者有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5.经营者有出具凭证或单据的义务,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按照国家规定或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
-
购买食品被投诉后,消费者主张经营者赔偿金的,经营者可否要求赔偿广西在线咨询 2022-05-0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于除食品安全领域以外的所有消费者权益纠纷,而《食品安全法》仅适用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消费者权益纠纷。 如果消费者主张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构成欺诈,要求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应当按照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判令经营者承担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如果惩罚性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可以按500元数额主张。 如果消费者主张其购买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
-
借用他人营业执照进行经营的,劳动者请求支付赔偿金的,用人单位应予支持。上海在线咨询 2021-11-11挂靠一般是由于实际经营者没有相应的经营资格,为了达到经营目的而借用他人资格的现象。现实生活中,交通、建筑、旅游等领域存在普遍的挂靠现象。在劳动就业方面,这些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已经失去法律效力的用人单位,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和资质对外经营。他们招聘的劳动者有的直接与挂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与挂靠单位签订非法劳动合同。无论签订合同的主体如何,只要能够认定实际用人单位属于无营业执照挂靠其他单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