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诈骗多人是否累计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2-28 08:21:04 133 人看过

对于多次小额(数额未达到定罪标准)诈骗行为的诈骗数额累加达到定罪标准时,对于累计达到定罪标准的多次小额诈骗行为,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社会危害性大,应受刑事处罚。按照刑法理论通说观点,某种行为构成犯罪首先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且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不能容忍,并主张以刑法规制。从司法实践来看,多次小额诈骗行为通常手段隐蔽、持续时间久、受害群体广,行为人多有违法犯罪前科。同为侵财类犯罪,与临时起意盗窃一部手机(价值达到定罪标准)相比,经预谋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对不同被害人实施小额诈骗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毋庸置疑都更大,理应受到刑法的制裁。

定罪处罚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虽然目前法律没有对多次小额诈骗行为明确规定可以处罚,但并不表明给予处罚就违反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但并未限定该数额只能为单次诈骗行为所骗取,换言之,对累计达到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的多次小额诈骗行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并不违反法律规定,相反,这完全符合立法原意和罪刑法定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多次诈骗中有一次数额较大的,仍可累计。诈骗罪是以数额作为定罪或量刑标准的犯罪,属于数额犯,诈骗数额的大小直接反映出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对犯罪嫌疑人处以不同程度的刑罚,体现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若行为人多次实施诈骗行为,其中一次的诈骗数额达到较大标准,其余每次均为小额的情况下,在对行为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时,应该将多次小额诈骗的数额进行累加,一并作为犯罪嫌疑人诈骗罪的犯罪数额。

一、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一)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诈骗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50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50万元以上的。

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罪立案标准的第(一)项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所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社会上以存款的形式公开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这里的公众存款,是指存款人是不特定的群体,如果存款人只是少数人或者是特定人,如仅限于单位内部人等,不能认为是公众存款。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6日 14: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罪刑法定相关文章
  • 诈骗金额累计8万要判多久
    诈骗数额八万为数额巨大,依法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看案情,以下是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6-12
    301人看过
  • 微信诈骗是否会导致被骗金额不断累计?
    微信诈骗金额会累积,但诈骗手段只能通过微信,不影响一般诈骗数额的累计确定。根据司法解释,微信诈骗金额3000元以上可以立案,但不同省份的立案标准不同。一般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公安机关转来的微信转账记录或银行对账单、从事诈骗活动的时间等,计算诈骗数额,按累计数额定罪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微信诈骗1500警方会立案处理吗微信诈骗1500不会立案,因为这尚未达到诈骗数额较大的标准,警方只会当做治安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司法解释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的,才属于诈骗数额较大,应当立案处理;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关于立案标准的数额各地有所不同,具体以当地的规定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
    2023-06-30
    365人看过
  • 是否应该对小额诈骗的犯罪数额进行累加?
    多次诈骗,总额达到起刑点,但每次的诈骗金额都没有达到起刑点,不应该按犯罪论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按照罪刑法定原则,不能累加诈骗数额;多次诈骗系连续犯,根据刑法理论,对犯罪分子按照一罪处罚,而无数额累加之说。不管是什么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次实施诈骗没有达到起刑点,是违法行为,但是多次诈骗的行为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规定的起刑点就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就认定为犯罪。小额诈骗多少可以累加?小额诈骗多次的,对其数额应当进行累加。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有三性,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诈骗罪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体现为犯罪数额。任何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个诈骗没有达到起刑点,是违法行为,但多次诈骗,便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规定的起刑点就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可以认定为犯罪。《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十二项规定被盗物
    2023-07-01
    196人看过
  • 是否需要对诈骗金额进行累加统计?
    多次诈骗的数额应当累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最高法院发布)第九条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这里的扣除,就是累加后的扣除。没有累加,何来扣除。从通篇文字表述的格式和意思,诈骗数额也应当理解为累加的数额。网络诈骗金额小能追回吗被网络诈骗后,报案并立案后,钱财有追回的可能,但概率很低,需要受害人配合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网络诈骗案件一般比较难破,调查取证不方便,破案时间会比较长,不利于追回受害人损失。作为受害人,积极主动联系警方,提供尽可能多和详细的助于破案的信息,有利于尽快抓到罪犯,追回损失。若警方短时间内无进展,也不要太过于着急,耐心等待同时汲取教训,不要再次上当受骗。被诈骗的钱还能否要回来,取决于案件能否侦破及抓获犯罪嫌疑人
    2023-07-05
    197人看过
  • 诈骗罪数额能否累计犯诈骗罪怎么处罚
    一、诈骗罪数额能否累计?1、诈骗数额应累计计算。诈骗犯罪中数额不仅是定罪条件,也是法定刑升格的条件。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使被害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达到法定数额,才能构成犯罪,所以诈骗数额应累计计算。2、要明确规定行为人归还财物是基于犯罪考虑,还是悔罪表现。如果行为人只是为了更好的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而采取归还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一种犯罪手段而非上述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归还财物行为。只有行为人基于弥补被害人损失的目的而归还财物才能认定悔罪,从而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二、诈骗罪的数额是怎么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相关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诈骗数额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个标准。按照《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中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2023-02-24
    94人看过
  • 诈骗数额能否累加
    多次诈骗的数额应当累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最高法院发布)第九条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一、电信诈骗罪量刑标准是什么1、电信网络诈骗等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处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法律依
    2023-03-10
    260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罪刑法定
    相关咨询
    • 诈骗罪可否累计算罪金额数额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
    • 诈骗罪数额是否可以累计,如何认定诈骗罪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9-14
      1、诈骗罪数额可以累计,诈骗罪的认定条件: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数额没有处理过的可以累计,按照诈骗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来认定诈骗罪。 2、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
    •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数额是否累计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2-14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数额没有处理过的可以累计。《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参与了诈骗,多次实施小额诈骗应否累加犯罪数额呢?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23
      最后,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种累加的观点,即多次诈骗中,如果有一次达到起刑点,则其他次数的诈骗数额方可累加,否则不能。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累加方法。一次达到起刑点其他方可累加,与每次均未达到起刑点累加,性质是一致的,都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发生质变的情况,与其中一次诈骗达不达到起刑点没有本质的区别。综合上述几点,在处理本案时,应当累加计算嫌疑人路某的诈骗数额,以犯罪嫌疑人路某诈骗金额为1
    • 诈骗累计金额多大为达到数额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4
      1、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 2、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