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取保候审期满后的规定,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并且,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取保候审后会判缓刑吗
取保候审后不一定会判缓刑,只有属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并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才会判缓刑。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时间会延长吗
105人看过
-
取保候审法律规定
497人看过
-
取保候审国家赔偿是怎么规定的?
105人看过
-
取保候审国家赔偿是怎么规定的
247人看过
-
法律规定取保候审开庭没判会回家吗?
60人看过
-
法律有规定取保候审后判刑么
458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中国法律怎么规定的取保候审香港在线咨询 2023-07-251、不叫保释,叫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不严重的,对社会危害不大的,取保候审期间不至于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取保候审。法定的取保候审情节:犯罪嫌疑人生病需要就医的。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等等。。 2、刑事拘留就是犯罪嫌疑人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逮捕之前,由公安,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进行一定限制的强制措施。 3、刑事拘留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有犯案可能性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法定的比如:犯罪被当场抓住的
-
在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中进看守所后怎么办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好处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25进看守所后需要取保候审的,需要看情节而定,情节越严重的越难取得取保候审,但是对一些特殊原因的刑事被告人可以批准取保候审。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更容易办理取保候审。 (一)非暴力犯罪的。相对于暴力犯罪而言,盗窃、抢夺、诈骗等非暴力犯罪的案件在办理取保候审时更容易一些; (二)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实践中90%以上审判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可能会被判缓刑,而缓刑的前提是拘役、3年以下有期
-
在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中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保证金数额是怎么规定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08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保证金根据案情需要收,数额不一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人民法院二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羁
-
我国法律是怎么规定取保候审的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1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
法律怎么规定取保候审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7展开全部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96条,《刑事诉讼法解释》第68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0条规定: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的人有: 1.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 3.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的律师。(基于代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