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被判缓的几率多大
在司法实践中,申请取保候审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犯罪嫌疑人是否能获得缓刑判决。
然而,对于那些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若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那么他们获得缓刑判决的可能性便相对较大:
首先是没有再犯之虞;
其次是宣告缓刑并不对其所居社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再次是其犯罪情节相对轻微;
最后便是罪犯应有悔过自新的良好表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以及年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只要符合上述所有条件,就应依法宣告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取保候审被判缓刑的几率大吗
取保候审与判有期徒刑缓期执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当案子进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时,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被告人并不意味着获判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与有期徒刑缓期执行这两种法律处置方式间并无直接关联性。因此,在检察院阶段因取保候审而获得的被告方并非必然会有更大的概率被判定为判缓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取保候审被判缓的几率多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
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几率大吗,谁可以担任取保候审保证人
224人看过
-
诈骗罪取保候审了会判缓刑吗,判缓刑的几率大吗
325人看过
-
聚众斗殴自首取保候审缓刑几率有多大的
358人看过
-
隐瞒犯罪所得一万八被取保候审被判缓刑几率大嘛
154人看过
-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几率有多大,会不会被判刑
359人看过
-
检察院批捕后,被取保候审的几率有多大?
116人看过
-
能被取保候审被取保候审判刑几率湖北在线咨询 2022-12-18是否能够被取保候审判是具体情况而定,是否要被判刑也是要看具体案情,一般来说,能够办理取保候审,说明社会危害性不大,判缓刑的可能性大,能够判缓刑就不需要坐牢了。
-
检察院取保候审判缓刑的几率大吗取保候审的条件情节严重的会被判缓刑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08取保候审与判决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从司法实践来看,只有罪轻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争取缓刑的机会就大一点,但不是必然,几率多少是不好说的。 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
-
取保候审的几率大吗取保候审会被起诉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3-04-03法律规定:就取保候审的几率大吗?为你做出以下解释: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
-
取保候审后判的几率大还是实刑的几率大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06取保候审以后,公安局应当进行刑事侦查,侦查终结就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最后法院审判。如果法院判实刑还要到监狱服刑。如果判缓刑就不需要进监狱。所以,主要看案情情节。
-
取保候审判缓刑的机率大吗,取保候审缓刑的机率是多少,又是怎样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08取保候审与判决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从司法实践来看,只有罪轻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争取缓刑的机会就大一点,但不是必然,几率多少是不好说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保候审缓刑取保候审与判决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从司法实践来看,只有罪轻的可以办理取保候审,争取缓刑的机会就大一点,但不是必然,几率多少是不好说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