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1、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发生的犯罪形式多种多样。同一类型的犯罪,同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具体的犯罪方式、方法也有多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还会变换新手法,出现新的犯罪形式。刑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罗列出来。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在明确列举放火等四种常见的危险方法的同时,对其他不常见的危险方法作一概括性的规定,有利于运用刑法武器同各种形式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作斗争,保卫社会公共安全。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构成
(一)行为内容
“其他危险方法”是对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4种行为的兜底,根据刑法同类解释规则,对这4种行为之外的其他危险行为要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应当要求该行为具有与这4种行为相当的危险性、破坏性,而不能泛指其他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责任形式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不仅故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包括具体危险)的发生。如对醉酒驾车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就必须同时符合该罪的主客观条件,不能简单以危害后果判断醉酒驾车是否构成该罪。
根据有关规定,只有行为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采用的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且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能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
量刑标准对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既遂的判决影响
337人看过
-
"关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既遂刑罚标准的法律规定"
421人看过
-
贺某等人的行为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52人看过
-
相关法规如何规定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43人看过
-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属于犯罪?"
106人看过
-
如何惩罚危害公共安全罪既遂的犯罪者?
151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危害公共安全罪怎么判刑危害公共安全罪可以追究刑事责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16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一般的犯罪,侵犯公共安全的对象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1。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破坏交通、公共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三、实施恐怖犯罪,危害公共安全。4、涉及枪支、弹药、爆炸物、核材料、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5、造成重大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重伤、死亡或者公私
-
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几年澳门在线咨询 2023-05-131、第一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第二类,破坏交通运输、公共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第三类,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4、第四类,涉及枪支、弹药、爆炸物、核材料,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5、第五类,造成重大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
非法杀害濒危野生动物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03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或者,并处;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
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既遂会如何追究责任?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3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后果特别严重,主要是指致多人伤亡的;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等。
-
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要如何追究刑事责任湖北在线咨询 2023-01-17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的处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该罪的立案标准为,携带管制刀具二十把以上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或者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拒不交出,或者用来进行违法活动尚未构成其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