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抚养费确定方式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来认定;即父母如果是有固定收入人群的,则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如果父母是无固定收入人群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九条,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者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二、子女抚养费支付的方式都有哪些
1.一次性给付。对于这种给付的方式,虽然有人认为应谨慎使用,但目前因人们经济收入有显著的增加,工作调动甚为频繁,也考虑到法院的执行效率;在法院判决离婚涉及子女抚养费的,往往大多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被大部份当事人所接受。
2.定期给付和以物折抵。定期给付一般以月或季或年给付,以物折抵往往适用于下落不明的一方。
三、抚养费纠纷适用诉讼时效吗
抚养费没有诉讼时效限制的,离婚后一方不履行给付义务,对方可以追偿抚养费,包括起诉的手段,民事纠纷不适于民诉法的诉讼时效,子女可以索要,可以更好的保障抚养子女一方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n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n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n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n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
孩子的抚养费包括哪些,孩子的抚养费如何确定
64人看过
-
胶南离婚抚养费标准,确定孩子抚养权的方式。
262人看过
-
孩子的抚养费抚养费可以分别采取哪些方式?
319人看过
-
怎么确定孩子抚养权的方式抚养费的数额怎么计算
270人看过
-
依照民法典规定,孩子的抚养费计算方式确定
68人看过
-
父亲独自抚养孩子的方式有哪些?
447人看过
-
抚养权的孩子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有哪些方式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21一、一次性给付; 二、定期给付和以物折抵定期给付一般以月或季或年给付,以物折抵往往适用于下落不明的一方。 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的事由包括: 1、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维持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2、因子女患病、上学等,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
-
离婚时确定子女抚养费承担的方式有哪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22一、确定子女抚养费承担的两种方式 1、由父母双方协议 父母通过平等自愿协商,就抚养费的有关问题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不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的,应予准许。但是,协议应当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为了防止父母双方损害子女利益的发生,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根据双方的经济状况、能力、子女的需要、当地的生活、教育水平等进行审查,如果协议不利于子女的,就不应准许。 2、由人民法院判决 双
-
孩子的抚养费给付方式有哪些,抚养费的给付方式是怎样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23关于子女的抚养费抚养费给付方式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应向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给付方式一般有两种:按月给付和一次性给付。按月给付是考虑到父母的收入一般是按月结算的,所以按月给付抚养费比较方便,而且按照生活周期给付有利于保障子女正常的生活。一次性给付是在非抚养方的收入不稳定或居住地不固定,可能长期拖欠抚养费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支付方法。离婚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抚养费给付方法,
-
孩子怎么给孩子增加抚养费,增加抚养费的方式有哪些香港在线咨询 2021-06-26离婚后要求增加孩子抚养费的问题,与离婚时确定孩子抚养费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因此,要求增加孩子抚养费的方式有夫妻协商和向法院起诉两种。 1.怎么要求增加孩子抚养费?夫妻协商夫妻协商是指夫妻双方就孩子抚养费增加与否、增加多少作出协商并达成约定。夫妻协商永远是解决夫妻婚姻家庭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2.怎么要求增加孩子抚养费?向法院起诉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就增加孩子抚养费的问题达成协商,也就是说一方要求增加孩子
-
孩子抚养费的支付有哪些方式,怎么规定河南在线咨询 2023-12-06孩子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定期给付,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