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规定诈骗未遂可以取保吗?
1、法律规定诈骗未遂可以取保,诈骗未遂的,可以比照诈骗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取保候审保证金怎么交纳
1、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一千元。
2、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情节、性质,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
3、新的刑诉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决定机关在考虑保证金数额的时候,不再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4、公安部关于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
5、保证金的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以及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6、对经济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或者其他造成财产损失的犯罪,可以按涉案数额或者直接财产损失数额的一至三倍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标准;
7、对其他刑事犯罪,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保证金的数额标准可以确定在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若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产,确实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罚的,当然的诈骗位置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定罪,但是会影响到量刑。而在这过程当中是可以由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并且也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n(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n(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n(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n(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n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
未遂诈骗是否可以取得保释?
192人看过
-
诈骗未遂没判刑符合法律规定吗
174人看过
-
诈骗未遂什么时候可以取保候审
75人看过
-
敲诈诈骗未遂可以私了吗
454人看过
-
诈骗未遂能不能取保
489人看过
-
骗取医保基金未遂可以免责吗
402人看过
-
保险诈骗未遂几年可以定罪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08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起诉:1。个人进行保险诈骗,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2、单位进行保险诈骗,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六条。
-
骗取医保基金未遂可以免责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0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骗取医保基金未遂的,法院在量刑时可以从轻、减轻处罚,但会不会免于刑事处罚,要依据情节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
2022年诈骗八万未遂能取保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251、对于未遂会从轻处理的,如果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
诈骗罪已判可以取保吗,法律上的具体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3-12-19因诈骗罪被判刑后不能申请取保候审,不符合取保候审的申请条件。诈骗罪需要按照诈骗的金额进行量刑,一共有3种量刑标准,分别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3~10年有期徒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
诈骗未遂可以不立案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21诈骗数额较大,涉嫌诈骗罪,即便诈骗未遂,公安局也应当立案侦查。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