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常居住地的背景确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20 10:40:28 171 人看过

法院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经常居住地证明,原告可提供以下证明:

1、在当地派出所开具的暂住证明;

2、当地社区居委会提供的证明,出具证明信即可;

3、被告所在单位的工作年限证明。

但是,立案法院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经常居住地证明的情况虽普遍存在,却不合情理。原被告一旦发生纠纷,诉至法院,被告不可能向原告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并且有的被告远在千里之外;派出所也不会向被告以外的人出具关于被告的相关身份、住址证明等信息;因涉及个人隐私,被告住所地物管社区(村委会)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向他人开具被告的居住证明;立案前,房管局一般也不会向律师出具任何证明。因此,原告起诉常住地的外地人常常面临困境。

如果起诉的是异地公民,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根据经常居住地定义确定

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关于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确定经常居住地举证材料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如果能证明被告在户籍所在地之外有经常居住地,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以被告户籍所在地提起诉讼的,可以提供当地公安机关出具的被告户籍证明来证明被告的住所。但如果向被告经常居住地起诉呢?司法实践中要求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证明材料,证明被告在经常居住地满一年以上。

1、居住证,以及当地管辖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证明等;

2、街道、居委会、小区出具的证明等;

3、房屋权属证书、缴费证明等;

4、房屋出租人出具的证人证言,房屋租赁合同书,房租缴费收据等;

5、各种缴费证明,如取暖费、电费、水费、卫生费、物业费等等的缴费凭证。

6、其他如受害人同事、朋友的证人证言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2日 09:5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证人证言相关文章
  • 如何确定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标准和条件
    一、如何确定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标准和条件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标准和条件: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具体条件解释:1.离开住所地:公民必须离开其户籍所在地,这是认定经常居住地的首要条件。2.连续居住一年以上:公民在离开住所地后,必须在新居住地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这里的“连续居住”并不要求公民一直居住在该地,只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公民在该地的居住是连续不断的即可。3.至起诉时:认定经常居住地的时间节点是至起诉时,即法院在受理案件时,需要判断当事人在该时间节点前的居住情况。二、经常居住地认定限制经常居住地认定限制包括:1.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不能视为经常居住地。这是因为公民住院就医通常是暂时性的,不代表其在新居住地形成了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因此,在认定经常居住地时,应当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排除在外。2.公民在监狱服刑、被劳动教养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期间,也不应视
    2024-01-22
    400人看过
  • 居住多久算经常居住地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某个地方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法律上称这个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一、起诉离婚一定要去男方户籍所在地的法院吗一方起诉离婚的,一般在另一方户籍所在地(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法院起诉。存在特殊情况,可以在原告所在地起诉离婚,但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起诉离婚。二、起诉离婚必须要到男方户口所在地的法院吗一方起诉离婚的,一般在另一方户籍所在地(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法院起诉。存在特殊情况,可以在原告所在地起诉离婚,但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起诉离婚。三、不在本市怎么起诉离婚本人不在住所地,而另一方在住所地的,本人向法院起诉离婚时,可以向本人经常居所地人民法院起诉,也可
    2023-04-02
    370人看过
  • 如何确定民事诉讼法中经常居住地?
    一、根据经常居住地定义确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关于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明确表示:“当事人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会驳回起诉。”当事人起诉他人,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明确起诉的被
    2023-02-09
    449人看过
  • 经常居住地简介
    《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条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甲为方便购药和顺便探亲而暂住亲戚家A地很显然,甲是主要是为了为了治病才暂住于亲戚家的,不符合本规定。所以,要起诉甲,A地不是甲在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住所地,起诉A仍然要到甲原户籍所在地法院起诉。
    2023-06-08
    500人看过
  • 涉台居住所及经常居住地认定的问题
    我是在国内经商的台湾居民,目前为一故意伤害致残公诉案的被害人,已经开过一次庭,被告辩护人以我在国内各省区累计时间超过一年为主诉求,将我受害地认定为经常居住地,经我查阅涉台相关规定及法律,我认定此说法及不合理,找到的资料如下1.根据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中第一条到第四条,明显的指出台湾居民是中国公民,且使用证件为旅行证件(也就是台胞证),这明显的指出,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各省区经商,旅行,跑业务等等,与其他个省区居民的法律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并不存在着入境的行为.2.我在2006年2月到2006年7月多次往返台湾与河北省,且有河北签发一年多次有效往返签注(有效期限2006/04/02-2007/04/02),这证明这段期间我人在河北,且最後一次七月到河北一直到签注到期并未超过一年,2007年04月我到新疆延期一次性签注(三个月),到期为2007/07月,这期间我办妥结婚登记,并在七月以结婚登
    2023-06-08
    69人看过
  • 经常居住地和居住地如何区别
    自然人的住所,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住所是指一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处所。包括主客观两个构成因素:一是在一定的地方有居住的事实,二是在一定的地方有设立家的意思住所与居所不同。居所指自然人暂时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场所。一个自然人可以有多个居所,但是只能有一个住所。我国现行民法规定,自然人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所谓经常居住地,指自然人离开住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治疗的除外。自然人由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2023-06-08
    435人看过
  • 什么是经常居住地?
    残疾赔偿金
    经常居住地是指自然人在涉外民事关系发生或者变更、终止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并作为其生活中心的地方。但医疗、劳务派遣、公务除外。在处理涉外纠纷时,经常居住地的认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判断当事人是否相对持续居住一年以上,另一方面要看当事人是否主观上有将该地区作为生活中心的居住意图。受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收入影响如果受害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则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受害人需向法院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2023-07-02
    473人看过
  • 法院如何认定经常居住地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法律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2024-04-21
    402人看过
  • 在校学生诉讼以其经常居住地确定管辖
    小张是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因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颇受业界关注。某年寒假,小张回安徽老家过年,当地的大鹏公司慕名前往邀请他担任该公司的经济顾问,双方约定:大鹏公司按月支付给小张一定的报酬,小张通过电话随时为大鹏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期限两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小张拒绝履行该协议,大鹏公司遂诉至当地人民法院。小张在答辩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指出自己在北京读书,一直住在学校,应当由学校所在地的法院受理此案。安徽法院查明,小张虽在北京读书,但户口并未迁出原籍,故裁定驳回了小张的异议申请。[评析]本案主要涉及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所谓地域管辖,又称属地管辖,是按照各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划分诉讼管辖,其作用在于确定同一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两大类:一般地域管辖是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法院的隶属关系来确定的诉讼
    2023-06-08
    111人看过
  • 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一、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条件有哪些在确定公民的惯常居所方面,定义如下:我们通常理解的公民的惯常居所,即为该公民在从其实际居住地搬离至被提起诉讼之时起,已超越一年连续性居住的场所,唯独排除公民因疾病需要而入住的医院场所这一特殊情况。对于证明问题,我们有着明文条款进行规范,证明材料需经查证核实无误后,方可作为判断实在情的依据采信。《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二、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
    2024-04-27
    88人看过
  • 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及理解
    一、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及理解国内自然人经常居住地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根据这一司法解释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上,对于“经常居住地”的认定要件有三个方面,一个离开原住所地,二是在起诉时已经在住所地之外的地方居住了一年,三是要求这一年时间的居住行为要“连续”;对于离开原住所地的认定,笔者结合相关的法律后果认为,应当是指当事人离开所在的区县区域。因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法院设置现状,基层人民法院均按区县级别设置,如果住所在同一个区县范围内变更,是不存在审查经常居住地的问题的,只有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区县,才有可能引起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不同而引起法律后果不同的问题。对于涉外关系中的自然人经常居住地的法律规定及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
    2023-05-06
    276人看过
  • 管辖权、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
    通俗来说,管辖权是指该案件应到哪一级法院进行审理,应当由具体的哪一个地区的法院审理的问题。即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住所地是指其户籍所在地,如果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时,则将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一、原告就被告原则通常情况下,离婚诉讼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确定管辖,原告应当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且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即应向被告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二、特殊情况下离婚案件管辖权的确定(一)特殊情况下由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
    2023-03-28
    65人看过
  • 被告在市内不同区有多处房产居住,经常居住地如何确定
    一、被告在市内不同区有多处房产居住,经常居住地如何确定法律规定,公民之住所为其户口登记之所在,而法律设定的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则是指这些单位或组织的主要办公地点。若公民离开其户口登记所在地,并在他处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且将此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居所,那么该地方可视为其经常居住地。不过,公民因公务出差、接受劳务派遣以及到医院治疗等特定情形则不适用上述规则。倘若当事人在迁移户口之后,未能及时完成落户手续,且未在任何地方有较长时间的常驻记录,那么该案件应由其原籍所在地的司法体系进行审理;反之,如当事人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常住记录,那么其经常居住地所在的司法体系当对案件具有绝对管辖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第七条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
    2024-07-12
    201人看过
  • 房地产经纪人职位背景、现状及前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房地产交易量日益扩大,房地产经纪人从业人员队伍迅速发展成为一支数以十万计的职业大军,在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购买、投资、转让、抵押、置换及典当等各类经济活动过程中,以第三者的独立身份,从事顾问代理、信息处理、售后服务、前期准备和咨询策划等工作,而且其从事的职业活动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拓展,从规划设计、建造运筹、经营促销到物业管理的咨询策划,全方位地融入房地产经营开发的全过程,对促进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根据南京房地产管理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南京地区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数量就有4000余人。以此为基数进行推算,全国本职业现有从业人员不低于40万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展之中。本职业从业人员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但已有向中小型城市扩散的明显态势。近几年来,本职业已成为常年招聘但总是招聘不足的职业之一,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是典
    2023-06-10
    274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证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证人就是由于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作证的人。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为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必须是证人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臆想推测的、道听途说的、未来预见的等等,都不能作为证人的证言。... 更多>

    #证人证言
    相关咨询
    • 根据定义,确定经常居住地的范围是?
      陕西在线咨询 2021-09-30
      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关于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起
    • 如何确定经常居住的居住地主体
      新疆在线咨询 2021-10-01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虽有规定经常居住地的概念,但是却未规定实际操作中确定经常居住地的主体。因此在实践中确定经常居住地的主体就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当被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部分当事人自己写下证明证明经常居住地;部分当事人跑到当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经常居住地证明;部分当事人请熟人朋友作证打下经常居住地的证明;部分当事人找到当地
    • 如何确定经常居住地的法院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4
      法院对于经常居住地的认定: 1、被告必须在该地住满一年; 2、一年时间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 3、到起诉时为止,被告还在该地居住。但公民是因为公务、劳务派遣、就医等情形的除外。
    • 确定经常居住地的举证材料怎么写
      河北在线咨询 2021-09-30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如果能证明被告在户籍所在地之外有经常居住地,则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以被告户籍所在地提起诉讼的,可以提供当地公安机关出具的被告户籍证明来证明被告的住所。但如果向被告经常居住地起诉呢?司法实践中要求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证明材料,证明被告在经常居住地满一年以上。 1、居住证,以及当地管辖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证明等; 2、街道、居委会、小区
    • 民事诉讼中的经常居住地是怎样确定的
      湖北在线咨询 2024-09-02
      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人民法院的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地域管辖,是指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人民法院的隶属关系来确定诉讼管辖,当事人有原告和被告之分,一般地域管辖的通行做法是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即以被告所在地作为确定管辖的标准。特殊地域管辖又称特别地域管辖,是指以被告住所地、诉讼标的所在地、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的管辖。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