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虚假宣传消费者赔偿标准是多少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07 14:51:55
131 人看过
对于商家实施的产品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其进行修理、重做、更换商品、退款退货、补充商品数量、返还货款及服务费用,甚至可申请赔偿金额。详细赔偿条件如下:
1.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总价值低于500元时,应以500元作为赔偿标准。
2.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总价值超过500元,则需按商品总价的三倍进行赔偿。
3.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属于食品类别,则需按商品总价的十倍进行赔偿。
4.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导致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或身体健康遭受重大损害,则需按实际损失的两倍以下进行惩罚性赔偿。
(1)如造成人身伤害,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用、护理费用、交通费用等为治疗和康复所需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
(2)如造成人身残疾,还需同时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用和残疾赔偿金;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虚假宣传赔偿标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赔偿金指南?
211人看过
-
经营者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以得到什么赔偿?
100人看过
-
广告虚假宣传如何处罚欺骗消费者,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148人看过
-
保障消费者权益,探讨虚假宣传赔偿问题
237人看过
-
虚假宣传惩罚性赔偿食品药品规定是什么?
135人看过
-
消费者告苹果公司虚假宣传,虚假宣传行为怎么处罚
8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消费者因虚假宣传受到索赔赔偿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四十四条:“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
-
2022虚假宣传赔偿标准西藏在线咨询 2023-09-21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
-
虚假宣传造成的消费者受损该怎么赔偿?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2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四十四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
-
虚假宣传怎么处罚,虚假宣传怎么赔偿,虚假宣传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1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笫四十四条: “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
-
虚假宣传赔偿标准退一赔三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9-28若遇商户虚假宣传且拒不履行“退一赔三”之责任,消费者可采取如下行动予以维权:首先,消费者应积极与商户展开深入的沟通及协商,清晰地陈述商户虚假宣传之事实,同时依据现行法规,寻求公正合理的赔偿解决方案。在此阶段,消费者应当注重保存各类相关证据,例如购物凭证、产品宣传材料乃至沟通过程中的聊天对话等等,以备日后维权所需。若经沟通协商仍无法达成共识,消费者可考虑向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