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可否申请执行债务人死亡赔偿金
一般是不可以的。
一、死亡赔偿金是对谁的赔偿
关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学界和立法实践中主要有二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固有侵害说,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生活利益及扶养利益等固有利益损失的赔偿,而非对死者的赔偿。观点二,继受说,认为死亡赔偿金的受偿主体仍然是死者,近亲属所享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系经由继承而得。二种观点均各有利弊。依固有侵害说,死者近亲属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但却忽视了对死者生命权的尊重。继受说本身亦存在固有缺陷,难以解释请求权的继承是如何发生。
笔者认为,从法理上分析,死亡赔偿金的产生是因受害人的生命权遭受侵害。但受害人一旦死亡,其民事主体资格消亡。而死亡赔偿金是产生在受害人死亡也就是受害人民事主体资格消亡之后。所以,死者不是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权利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死者的遗产或死者的夫妻共同财产。虽然死亡赔偿金是尊重生命权的体现,具有对侵害生命权的侵权人进行惩罚的性质,但同时死亡赔偿金更多的是为了进一步安抚生者。
二、死亡赔偿金是对何种损害的赔偿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家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补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从解释的规定来看,死亡赔偿金性质不是精神损害赔偿,而是财产性的物质损害赔偿。
解释死亡赔偿金物质属性的学说,主要有抚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抚养丧失说认为,死者生前依法定抚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抚养人丧失了生活来源,赔偿义务人对此应当予以赔偿。但赔偿范围是被抚养人的生活费。继承丧失说认为,应当以受害人死亡导致的家庭整体财产减少的收入作为计算的依据。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死亡,家庭可以预期的其未来生存年限中的收入因此丧失。这两种学说均有缺陷。抚养丧失说赔偿数额较低,而继承丧失说推测的成分较高。我国当前立法采用的是继承丧失说。
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的取得是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它体现的是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对人身权的保护和对死者近亲属补偿的意义。死者近亲属因受害人死亡所遭受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我国当前立法规定的死亡赔偿金属于物质财产损失。不同时期不同立法文件究竟采用抚养丧失说还是继承丧失说,或者兼采或者兼不采都存在很大争议。但应当肯定的是,死亡赔偿金是死者亲属应得的经济补偿,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是遗产或夫妻共同财产。法律未规定死亡赔偿金获得者对死者债务承担责任。
-
死亡赔偿金可以做为债务偿还债权人吗?
74人看过
-
债权人是否可以要求用死亡赔偿金还债?
353人看过
-
债权人能否要求以死亡赔偿金清偿死者生前债务
140人看过
-
债务人死亡支付赔偿款是否还原债权人?
500人看过
-
债权人申请宣告债务人死亡怎么办
232人看过
-
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执行财产清偿债务
401人看过
-
债务人死亡继承人可否申请债权人继承债务河南在线咨询 2023-01-031、债务人死亡,是可以起诉继承人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继承人只能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如果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时候,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
-
-
死亡赔偿金可以做为债务偿还债权人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01死亡赔偿不符合遗产的构成要,不是遗产。主要原因是1。法律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尚存在的个人财产,公民死亡时间是指定遗产的具体时间限制,死亡赔偿是公民因人身伤害事故死亡后发生的,而不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因此不是遗产。2、从死亡赔偿的原因来看,受害人不死亡的,不会有死亡赔偿。但受害人死亡的,其民事主体资格消亡,死者不再是权利主体,无需救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死亡赔偿作为遗产,可能会认为死者本人已经取
-
债权人未取得到期债务人的债权人可否申请强制执行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21债务人对他人的到期债权不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债权人需要先向法院起诉。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对方仍不执行生效判决的,债权人可以在两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债务人死亡如何申请债权债务诉讼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5看具体情况定。要看借条写内容,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时间,诉讼时效是从出借人要求还款之日起算3年。借条上写明还款时间的,则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3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