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约彩礼纠纷案件原则上以婚约双方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下列情形除外
1、订立婚约为未成年人的,婚约当事人与其监护人作为共同诉讼主体
2、一方的婚约当事人成年与父母共同生活,婚约当事人与其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等等。
一、订婚前一定要结婚吗订婚是否有法律效力
依照我国民间习俗,有时在结婚前,男女双方还会订立婚约,也即我们俗称的订婚,但这种行为对婚姻当事人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在我国,婚约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合同,不具有强制执行性。
婚约对于当事人来说只能是自愿履行,如果当事人一方反悔只要通知对方即可解除,不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二、订婚被退婚钱谁承担
女方应当退还首饰礼金,酒席的钱由双方协商
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来解决。
协商和解是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协商或邀请第三人从中斡旋,解决纠纷。协商不成可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调解申请。若无法调解可申请仲裁或者诉讼。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诉讼、仲裁、调解来解决
礼金返还条件有: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不返还彩礼钱的情形有:
(1)已经登记结婚并同居生活的。
(2)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时间较长的,一般应当以两年以上。
(3)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期间生育子女的。
(4)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
(5)在婚约存续期间,婚约当事人死亡的。
三、婚前赠与财产怎么分割
婚约双方的赠与行为与一般公民之间的赠与行为有所不同。如果婚约关系解除,赠与人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原则上应当返还;如果赠与人没有提出返还要求,受赠人自然可以不返还。
不过,还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婚约期间一方在平常消费中对第三人的给付不应视为对他方的赠与;
二是赠与物价值不大且已被消耗的,赠与人不应再要求返还;
三是价值大的赠与物,受赠人已经处理的,应向赠与人折价偿。
以订立婚约为名骗取他方财产的,不仅应当返还财产,构成诈骗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彩礼不退,彩礼纠纷该起诉谁
406人看过
-
给女方彩礼起诉谁是诉讼主体?
363人看过
-
一般彩礼起诉主体是谁?
495人看过
-
彩礼纠纷律师找谁
208人看过
-
诉讼主体彩礼的规定是什么
194人看过
-
一般彩礼诉讼主体怎么定
427人看过
彩礼如何认定: (一)如果彩礼是赠送给女方父母的,那么无论是婚前赠送还是婚后赠送,既不属于女方的个人财产,也不属于夫妻双方的财产,而是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因此,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与夫妻双方均无涉,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 (二)若在结婚登记前... 更多>
-
彩礼纠纷诉讼,诉讼主体该如何确定呢?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0在最高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中,只是说“给付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那么这里所说的给付方是否包括当事人的父母呢实际生活中,婚约彩礼的给付、接受,一般不是在婚约双方当事人之间直接发生的,往往是一方父母或亲属通过婚姻介绍人给付另一方父母或亲属。因此如果诉讼主体只列男女本人,往往不利于这类纠纷的解决。从原告角度看,给付的彩礼是家庭共同财产或父母财产或亲属财产,男方本人不是权利人,如果只能由
-
-
怎么处理彩礼返还纠纷,彩礼返还纠纷的诉讼时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05彩礼,有的地方称为聘礼、纳彩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嫁风俗。按照这种风俗,男方要娶他家女子为妻时,应当向女方家下聘礼或彩礼。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是要退彩礼的:在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当然男方或其近亲属为取悦对方或表露情感所为的赠与、男女双方或其近亲属在共同消费中由男方支付的费用、男方及其近亲属与女方及其近亲属礼节性交往时的赠与
-
彩礼的诉讼主体资格是怎样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05彩礼的诉讼主体资格是怎样的 1、诉讼中关于彩礼给付、接受主体资格的认定。由于实践中,给付彩礼并不单纯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情,更多的涉及到两个家庭的往来。因此诉讼中的主体资格应当分为两种情况: (一)男女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后,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并在离婚诉讼中要求返还彩礼的,不列彩礼的实际给付人、实际收受人为诉讼当事人,而应以男女双方作为彩礼返还的权利人与义务人。一方以不是彩礼的实际给付人与收受人为
-
彩礼支付的诉讼主体都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彩礼的支付者是谁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生大事,一般由父母操办。另外,彩礼给付在子女结婚之前,给付彩礼时,子女有的虽已成年,但由于子女在结婚之前和父母共同生活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一般而言,未婚的男女总是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作为家庭的一成员,和父母等家庭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根据物权法理论,家庭成员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创造、共同劳动所得的财产是家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