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进行分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1-23 19:02:13 197 人看过

案情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交通肇事的犯罪行为增加了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规定,提高了其法定性的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立法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情况,尤其是行为主观罪过的复杂性,不加区别地均规定为量刑的加重情节,由此导致了对第一百三十三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外延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对逃逸致人死亡可能构成不作为杀人的范围之限定也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证。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围辨析

目前刑法理论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具体包含哪些情形存在重大分歧。有的学者主张,“因逃逸致人死亡”应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两次交通事故: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对同种数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如果在逃逸过程中对致人死亡持故意,则成立另一独立的犯罪,不能适用上述规定以一罪论处,而应实行数罪并罚。[1]对于第一次肇事后逃跑过程中再次肇事的,有的学者认为行为人主观罪过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但认为交通肇事罪既可由过失也可由间接故意构成,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仍应以交通肇事罪定性。[2]还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既包括过失致人死亡,也包括间接故意致人死亡,但不包括直接故意致人死亡。

笔者认为,对于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理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逃逸与死亡结果关系的因果性。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受害者的死亡是由肇事者的逃逸所导致的。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结果超出了行为人业已制造的危险结果的范围,则这一死亡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交通肇事者,但要令其对肇事的普通结果负刑事责任。

这样,下述两种情况就不应在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之列:其一,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该被撞者死亡,或者抢救期间因医院失火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其死亡,或者被送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而被其他肇事者撞死。其二,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后为逃避罪责而杀人灭口,之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的死亡结果并非在行为人制造的肇事危险范围内所实现,而是在行为人另外制造的危险范围内实现的,即是由行为人实施了另一个单独的故意杀人行为所造成的,行为人应当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

另外,根据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因在前果在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当是逃逸行为在先而死亡结果在后。如果是行为人交通肇事当场致受害人死亡而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并无因果关系,即使肇事者主观上认为受害者仅是重伤未死而逃逸的,由于在客观上受害者已经死亡或者已经重伤且濒临死亡,即便及时抢救也无法避免死亡,因而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受害者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种情况下对肇事者仍应定交通肇事罪一罪。

2.定性的纯粹性。即只有在逃逸致人死亡情形中仅以交通肇事罪定性的才属该规定之列,如果最终以他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定性的,则应当排除在该规定之外。这样,只有下述情形方属本规定之列: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而过失致其他人死亡的;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被撞者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最终以交通肇事罪一罪定罪的。

至于行为人第一次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肇事,并且主观罪过已由过失转化为故意的,不在此列。笔者不赞同交通肇事罪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观点,认为这种情形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另外,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而构成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情形亦不在本规定之列。关于如何划分逃逸致人死亡中构成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与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界限,以及怎样确定再次逃逸过程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将在下文分别详细探讨。

此外,构成逃逸致人死亡,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肇事撞了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逃逸,如果其并不知道已撞了人而继续前行,则不能说是一种逃逸行为,当然并不要求其确切认识到已经致伤他人还是致死他人。

二、关于逃逸致人死亡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研讨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在分析交通肇事罪的特征时,大都主张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详细列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几种具体情形,主张分别予以不同的定性与处理。可以说,对这些情形的列举基本上比较周全,在定性与处理上基本妥当,其中就有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的情形。但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学者们关于上述问题的分析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指出现象而无理论上的论证;或者仅依行为人主观上对受害者死亡的放任态度,以及由行为人先行的交通肇事行为所引起的作为义务,将其不作为视之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这将导致理论根基上的错误,因为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其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不作为犯罪亦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也是主客观的统一。这种仅凭行为人主观方面恶的动机来弥补客观方面论证的不足的方法是危险的,它极易导致出入人罪,使一些本不该以故意杀人罪定罪的案件不恰当地以故意杀人罪处理。

(一)在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交通肇事的先行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行的观点,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作为的义务,而产生作为义务的根据(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

(1)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于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0日 19:0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罪的构成特点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二)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
    2023-07-06
    65人看过
  • 逃逸肇事原因分析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肇事逃逸,因而发生重大事故的,涉嫌交通肇事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发生交通事故后什么情况下是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肇事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肇事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肇事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肇事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肇事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肇事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肇事
    2023-07-08
    151人看过
  • 肇事逃逸罪案例分析致人死亡如何处罚
    一、肇事逃逸罪案例分析致人死亡如何处罚肇事逃逸罪案例分析致人死亡的处罚如下:1.涉嫌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逃逸事故责任认定书什么时候出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023-10-18
    426人看过
  • 肇事逃逸如何合法赔偿?案例解析
    重庆市渝北区两路镇汉渝路xx号邓某某问:7月8日,我儿子在两路镇双龙大道重百大楼门口过马路时,被一辆逆行的羚羊车撞倒在地,肇事司机停车片刻便扬长而去。儿子被送医院治疗,发现多处骨折,而肇事车不知去向,我们能不能因此要求肇事司机加倍赔偿?主持律师:依据我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见,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肇事逃逸的,还要加重量刑。民事赔偿部分属于侵权赔偿责任,只能根据受害人损失的大小索赔。逃逸情节虽不能加重赔偿,但可作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加重行政处罚的依据。相关案例展示李某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预售合同,合同约定李某向开发商购买某楼盘的商品房一套。合同签订后李某即支付了90%的购房款35万元。后李某得知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已经过期,李某认为开发商在预售许可证过期后无权预售
    2023-07-02
    143人看过
  • 交通肇事后弃车逃逸算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吗
    一、交通肇事后弃车逃逸算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吗算。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在途中因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各种行为,比如弃车逃离,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之后,如果肇事者为了逃避处罚或者是赔偿责任而选择逃逸,可以判断为交通肇事逃逸。二、交通肇事弃车逃逸怎么处罚1、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200-2000元罚款,记12分,并处15天以下拘留;2、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一人以上重伤的,犯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一人以上死亡的,犯交通肇事罪,处3至7年有期徒刑;4、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以上2至4种情形,并处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再申请机动车驾驶证。三、哪些情形属于交通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
    2023-06-16
    241人看过
  • 案例分析如何有效进行交通事故私了
    事故案例1、19日下午,北京龙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的大客车在四季青桥与张女士的小客车相撞,致张女士车辆尾部受损。事发后,双方达成私了协议,并签订了“当事人自行解决交通事故协议书”,龙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负全责,赔偿张女士车辆修理费2100元。由于龙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一直没有兑现承诺,张女士近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龙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赔付车辆修理费。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中“当事人自行解决交通事故协议书”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体现了该协议书的证据证明作用,充分表达了当事人的意愿,故采信该协议中双方当事人自行确定的事故经过和赔偿决定,并依此判决龙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赔偿张女士车辆修理费2100元。2、孙女士驾车春节前被一位张姓司机追尾,经交警现场处理认定张姓司机负全责,孙女士和张*机签订了“当事人自行解决交通事故协议书”。而事后当孙女士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找张姓司机索要100
    2023-12-08
    332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罪的法律分析
    一、行为未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理,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后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处理,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二、区别: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故意罪是故意犯罪。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还算逃逸吗?1、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还算逃逸,交通肇事逃逸后,仍然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情形如下:(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代罪错事实的;(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2、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认定标准:(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
    2023-07-19
    153人看过
  • 如何对交通肇事逃逸罪行进行判断
    一、如何对交通肇事逃逸罪行进行判断认定肇事逃逸罪的标准是:1.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驾车逃离现场;2.当事人认为事故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私自驾驶车辆离开;3.涉嫌酒驾和无证驾驶,报案后弃车逃逸后又投案自首者;4.事故发生后把伤者送到医院,在没有确定伤员脱离生命危险就无故离开,或留下假的联系方式和地址离开。二、肇事逃逸怎么赔偿对方肇事逃逸赔偿对方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023-08-16
    276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可以算肇事逃逸逃逸吗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擅自离开,也没有进行报案处理的,可以认为是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把车撞了逃逸是不是什么罪呢明知自己把车撞了逃逸的,涉嫌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二、小区里肇事逃逸如何处罚小区里肇事逃逸处罚如下: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2、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
    2023-03-27
    48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能进行保险理赔吗
    (一)对于交强险部分,相关法律并未将肇事逃逸归入保险公司的免责事由之内,且《民法典》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虽然规定由救助基金垫付相关费用,但这显然是为了保障受害者的利益所设立的制度,只有在肇事者逃逸且无法确定肇事车辆投保公司的情形下才适用此项规定,从此条款并不能得出保险公司在此情形下免赔。(二)对于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部分,保险公司对发生交通事故后至被保险人逃逸前所产生的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肇事逃逸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本应承担的保险责任并不会造成实质上的加重或减轻。且保险合同只能约束合同当事人双方,不能对抗第三人,如果保险公司因被保险人的逃逸行为而免责,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及时的赔偿,保险公司反而会从中获益,这并不符合《保险法》的立法本意。
    2023-03-16
    25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的争议与辨析
    演员周杰在交通肇事后报警,但随后离开现场,12小时后又现身交通支队接受处理的情况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也引发了学者对交通肇事“逃逸”含义的一些争议。本文在梳理刑法学者关于交通肇事罪之“逃逸”含义争议的基础上,对“逃逸”的含义进行合理界定。交通肇事罪之“逃逸”含义的争议交通肇事后“逃逸”直接关系到被害人的救助、肇事责任的确定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因此,对于交通肇事“逃逸”含义的争议,主要是对逃避义务的争议。对此,学者间存在不同的看法,具体而言:一是逃避法律追究说。胡康生、李福成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第1997年版)即持此观点,认为“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司法解释的认同。二是救助义务说。认为交通肇事罪关于“逃逸”的处罚规定,其立法本意是为了督促肇事者救助被害人,而
    2023-06-05
    395人看过
  • 肇事逃逸的司法实践分析
    肇事逃逸的判罪如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构成交通事故罪的,处三年以下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者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的性质,怎样认定肇事逃逸的性质是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和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认定为交通肇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
    2023-07-07
    256人看过
  • 交通逃逸肇事几天后立案吗,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条件
    一、交通逃逸肇事几天后立案吗交通肇事逃逸后多久都会立案的。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一方责任人肇事逃逸的,无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都构成违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立案受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条件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条件: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三、交通肇事逃逸保险公司会理赔吗交通肇事逃逸,只要没有出现保险公司免赔情形的,如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等情形的,保险公司要承担赔
    2022-06-11
    173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拘留会进个人档案吗
    交通轻微事故逃逸拘留会进个人档案,交通轻微事故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否拘留?不一定是要拘留的,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对于肇事逃逸案件,公安机关一般都会进行拘留,但也不是一定会进行拘留,要看案件的具体情况。肇事逃逸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并处拘留十五日以下,还需吊销驾驶证,终生禁驾。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
    2023-07-26
    13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逃逸一年如何进行破案?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31
      逃逸交通事故尚未侦破,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当事人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受害一方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 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如何进行预查侦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如何进行处理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2-15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布置堵截和追缉。 (2)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情况、特征及车辆
    • 交通肇事罪和逃逸的区别能给分析下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06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 海淀区2018交通肇事逃逸案例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9-07
      一、现等级划分为死亡事故、伤人事故、财产损失。 1.死亡事故死亡事故是指仅有人员死亡或者既有人员死亡又有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的。 2.伤人事故伤人事故是指仅有人员受伤或者既有人员受伤又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 3.财产损失事故财产损失事故是指仅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二、根据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交通事故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
    • 如何对交通肇事逃逸及其逃逸行为进行认识
      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07
      对道路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认识: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事故车辆或者遗弃事故车辆,逃离道路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将被认定为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