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以共犯论处”的条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条款存在着的一些细微差异,即有些条款中有“通谋”、“事前通谋”、“事先通谋”和“勾结”的字眼,而有些条款却并没有类似的字眼。在此,笔者可以认定有“通谋”、“勾结”字眼的条款是注意规定,是刑法上的“当然共犯”,而没有规定此类字眼的条款存在法律拟制的可能,是“拟制共犯”,这种差异对司法审判实践的具体运用有巨大影响。刑法中的注意规定是在刑法已经做出基本规定,并且符合刑法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为了提示司法工作人员注意,以免司法工作人员忽略的内容。其表述的内容与基本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对相关规定内容的重申,不会导致将原本不符合相关基本规定的行为也按基本规定论处。例如,刑法第156条规定:“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帐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从该条文看,主体上必定符合“二人以上”的条件,客观方面都是为了实施走私行为,主观方面因为“通谋”二字就已明示了必定具有走私犯罪的共同故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五条规定“通谋是指犯罪行为人之间事先或者事中形成的共同的走私故意”。因此完全符合走私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即使没有刑法第156条的规定,此类情况也应该以走私犯罪的共同犯罪论处,并且也不会将不符合走私犯罪共同犯罪构成条件的情形认定为走私犯罪的共同犯罪。这样的条款还有如刑法第349条第3款、第382条第3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等。此类情况下的“以共犯论处”是完全符合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的,因此即使没有类似的条款,这些行为也应以共同犯罪论处。与注意规定有所不同,法律拟制是将原本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的行为处理(包括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该规定处理)。在刑事立法上,法律拟制也是一种重要的立法技术。作为一种立法方法,其实质是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如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即是将不满14周岁的人视为、拟制为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并不得反驳。实际上,不满14周岁的人也有可能是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只是在法律上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而已。刑法设置法律拟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形式上的理由就是基于法律经济性的考虑,避免重复;实质上的理由就是基于两种行为对法益侵害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就刑事法律中的其余“以共犯论处”的条款,有的存在法律拟制的可能,而有的则完全是法律拟制。完全是法律拟制的条款,笔者认为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被誉为“过失罪之王”。但是在此处司法者(因为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只可称为司法者)却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杂糅成为共同犯罪,将原本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行为处理,成为了法律拟制。至于剩下的其余条款,笔者认为存在法律拟制的可能。说其“可能”是因为这些条款中也客观存在着符合“当然共犯”的情况。如刑法第350条第2款规定:“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本款中并未出现任何可以表明数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的字眼,仅表明了行为人知晓他人制造毒品这一事实,若制造毒品一方对行为人给他们提供制毒物品完全不知情,这就完全符合刑法理论上“片面共同犯罪”的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片面共同犯罪存在的分歧很大,一般持行为共同说的学者肯定片面的共同犯罪,而持犯罪共同说的学者则否认片面共同犯罪,不过目前的通说是否定说。笔者也赞同否定说。因为刑法设定共同犯罪就是考虑到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以相互利用、补充的方式实现了犯罪,因而各行为人都要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在上述场合,各行为人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利用、补充其他行为人的行为的意思。因此在这种只有行为人一方予以加功的情况下,本身并不符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但是刑法却将此种“原本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的行为处理”,应当认定为是法律拟制。不过刑法第350条第2款的情况,也完全可能符合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刑法第350条第2款存在法律拟制的可能。但是当制造毒品的一方也知晓行为人提供制毒物品,那显然就属于“当然共犯”了,此时该款就属于注意规定。
-
论受贿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436人看过
-
外国人犯罪适用法律问题
149人看过
-
理论问题还是立法问题?
132人看过
-
论土地征用中的法律问题
351人看过
-
共同保证的几个理论问题
91人看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跨国适用问题
234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共同犯罪与否适用认罪认罚的问题西藏在线咨询 2023-04-27共同犯罪适用认罪认罚制度。 认罪认罚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在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若是愿意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就可以适用认罪认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
-
关于辩论题的辩论问题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17对此有个常规的辩题,我们见诸报端的多是法学家的辩论,而且辩论现仍悬而未果;同时,伦理学家却保持了前所未有的沉默。那就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双倍赔偿条款”,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一倍。”于是,社会上便产生了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消费者”,他通过知假买
-
黑恶势力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5黑恶势力是黑势力与恶势力的通称。是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黑社会组织等于黑社会性质组织)。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1] 2018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通告》。[2]
-
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07(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 为解决近年来在办理毒品案件中遇到的一些突出法律适用问题,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工作实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办理
-
网络犯罪适用法律问题是什么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03网络犯罪适用法律问题如下: 刑法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门性规定 第285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第286条:规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第287条:对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它犯罪的提示性规定。 第363条:制作、复制、出版、传播淫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