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要保持其依法、独立、公正、权威的品格,就必须立足于始终贯彻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这是司法活动高度的体现,更是刑事司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刑事司法首先涉及秩序与自由的关系。刑法对经济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介入度究竟如何把握?学界对此争议不休,因为如果介入度过高,必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如果介入度不足,又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道德滑坡现象也在所难免。
在入罪标准上,我们长期坚持政治和道德的标准,耳熟能详的是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如对见死不救的行为,是否需要定罪处罚,还是道义层面的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它进一步涉及到对现行法律解释的问题,需要研究法律意义上的应该履行的救助义务的范围大小。又如指控犯罪的权力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公权力,只有检察机关享有对犯罪的国家控告权。但事实上,有一部分行为主要危害私人利益。我国现行刑法中有五种犯罪就属于亲告罪,还有一些可以实行自诉,是否控告犯罪,可由被害人决定。
现如今,个人权利的范围开始逐步扩大,包括刑事和解研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比如在对盗窃案的评价上,以往都注重其侵害不特定个人或公共财产利益,国家自然必须干预。但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评价盗窃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财物,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似乎就不应再固守犯罪案件指控权必须由国家专有、不可分割的立场。控告和不控告犯罪的选择权,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个人自由权的重要方面,可由公民个人去分享和选择,其本质,还是一个公民自由权在刑事法领域如何获得尊重与保障的问题。
其次,是司法权统一与地方利益问题。在我国,80%以上的案件都由基层处理,司法机关虽身处地方,执行的却是全国统一的法律。地方虽有立法权,但不能涉及犯罪的认定和刑罚。但基层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仍受地方管理,案件处理也会涉及到正确处理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贯彻宪法确立的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原则,关键是体制安排问题,但司法活动考验着社会的宪政理念和法治意识。如果能站在宪法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指导实践,那在法律适用时,思路会更为清晰。比如司法权如何独立于行政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案件处理中,人们常以行政界定作为司法认定的前提,有时甚至将它视作无需再证的依据,结果导致司法对行政的过度信赖甚至依附,司法独立审查与判断的品性被大大削弱。
再者,是实体权利和正当程序的关系。人们已认识到程序的独立价值,但程序和证据最终服务于实体,恐怕还是主流思想。比如证明被告人实施杀人行为的证据极弱,口供存在矛盾,间接证据不能形成锁链,甚至还有过度连续审讯等问题。对于类似的恶性案件,大家总希望通过司法追诉,对社会有个交代。但应当如何交代?其一是从法律上讲,我们或许至今没有发现真正罪犯,须以证据不足,宣告无罪;其二是基于问题不少,留有余地从轻判处。但若干年后如果又冒出个真正的杀人犯来,那时我们又如何向社会交代呢——毕竟,案件证据没有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取证的程序也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当面临无罪放人、有罪重判的选择时,如何科学把握正当程序、证据效力与实体认定的关系,确实是对司法理性的考验。其实,重大案件的依法裁判本身就是一次最生动、最现实的刑事法治理念的传播。
此外,公共权力的行使一定要在正当的程序中才能获得正义性基础,设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必定要设置相应的权力行使程序,没有正当程序的设定就不应有公共权力的赋予。这两者必须关联起来,否则权力的行使必然会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利。例如个别案件的嫌疑人被连续审讯几十个小时,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肉刑。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难免出现供认——翻供的现象,需要发现破绽、仔细甄别和依法裁判。
最后,是司法活动和民众参与问题。司法活动也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公开、透明和民众监督。比如犯罪的认定权,在立法比较抽象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司法解释的方法去具体界定。但无论是法院一家还是法院、检察院两家进行解释,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立法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众参与性?因为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法定程序设立了民意表达的机制,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内容方面,都可以保障规则制定过程中的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但司法解释过程则比较容易形成一家说了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对立法规范中体现的民意构成削弱,甚至走向它的反面。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现在进一步强调司法解释形成过程的公开性,确实非常重要。
同时,案件裁判过程中的职业化、专业性和民主性、参与性的关系怎么协调,也需要关注。我国现在实行案件裁判中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实践中也反映出需要完善的问题。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在犯罪事实是否认定方面的权力很大。虽然我们的陪审员在法律上的权力也很大,但操作层面上,陪审员对审判员具有依赖性,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过两个陪审员的意见被一个审判员(审判长)否决的现象。因此,陪审员法定权利需要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发达国家并不要求陪审团成员需要经过法律专业知识的训练,因为经过专业训练后的陪审团成员常常会和职业审判人员(法官)一样去思维和判断,这就很难实现一般公众的价值判断和法律专业判断的有机结合。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要不要保留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最后也是基于司法的民主性等方面的考虑,保留了这一制度。这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它是司法公开性、民主化的一种发展方向。
-
处理刑事和民事问题的方法
399人看过
-
“强奸男性”的刑事责任问题
337人看过
-
法院司法鉴定的公正性问题
219人看过
-
银行贷款公司的合法性问题
357人看过
-
同性恋监护人的法律限制和意向问题
91人看过
-
招标文件中的倾向性问题探讨
76人看过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在审理第一审案件时,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可以请人民群众以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参加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民陪审员的职责有:审阅所陪审案件的材料;参加案件调查;参加合议庭开庭审理案件或案件的调解;参加案件评议;人民陪审员遇到审判活动违反... 更多>
-
抢方向盘的缓刑问题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16抢方向盘不适用于缓刑,构成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
刑法当中的怂恿性问题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20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怂恿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情形,知情否,这里的差别非常之大,直接关系到有罪,还是无罪;如是知情,又是何种形式是知情,当时的具体状况怎么样,有无相关材料与证据等来证实,而这些关系到罪之轻重,另外毒品又是何种性质的毒品,这些无一不关系到定罪与量刑,总之刑事案件在没会见与阅卷的情况下,是不便妄下结论的,否则就有可能会误导你们,尤其是象毒品犯罪这一类的犯罪。 不过也可放心,根据你所说,死刑一般
-
-
辩护人举证问题问题向法庭方面说明情况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5辩护律师举证时,应向法庭说明证据的形式、内容、来源以及所要证明的问题,并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物证、书证、视听资料来源的合法性; (2)证人证言、被告人陈述、鉴定结论取得的程序的合法性; (3)证据内容的真实性; (4)证据与案件以及证据之间的联系。对本方的举证,控诉方提出异议的,辩护律师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辩论,维护本方证据的可信性。
-
那个关于刑事上诉状定性的问题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12张××(女),河北卢县人,在天津打工,经他人介绍与李××(男)相识后恋爱,于2000年5月非法同居。同年7月中旬,李××与好友林×(男)共同吃晚饭,晚饭后林×提出去歌舞厅,被李××拒绝。李××将此事告诉了张××,张××因前夫有外遇而与之离婚,故对此事深感疑虑,并怀疑李××有外遇,为此二人发生争吵。争吵中李××提出此事可向林×了解情况。7月22日上午,张××给林×打电话,要求当面核实此事,因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