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犯本罪者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告诉的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2、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诽 谤 罪 可 以 被 告 诉 吗 ?
诽谤罪是一种常见的罪名,指的是在未经证实时散布虚假信息或对他人名誉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诽谤罪可以被告诉。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是散布虚假信息,二是侵犯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实施了上述两种行为,造成了他人名誉的损害,那么就构成了诽谤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即被害人可以自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被害人没有提起诉讼,那么诽谤罪就无法定罪。
在诽谤罪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诽谤罪属于一种民事违法行为,行为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诽谤行为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那么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诽谤罪可以被告诉。在诽谤罪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诽谤罪是一种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破坏他人名誉的犯罪行为。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散布虚假信息和侵犯他人名誉,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我国,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被害人可以自己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诽谤罪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恶意诋毁别人是否触犯法律
134人看过
-
恶意诋毁他人传播照片的法律
268人看过
-
起诉恶意诋毁行为
338人看过
-
恶意诋毁他人判几年刑
231人看过
-
为什么要禁止商业诋毁行为
365人看过
-
恶意诋毁他人名誉法律第几条规定
191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针对恶意诋毁他人行为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江苏在线咨询 2024-11-26针对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其所适用的具体刑事处罚标准如下: 1. 对于情节较轻的诽谤犯罪,应当依照刑法规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如果诽谤行为引发了受害者的报案举报,则由法定的法院机构进行审理。如果没有收到任何报案或举报,法院将不予介入处理该类案件。 3. 在特殊情况下,由于诽谤行为导致受害人死亡,并引发了所在地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怒和关切,此时,应由人民检察院代表
-
-
侵权者为恶意以诽谤的形式诋毁他人可以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8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属于诽谤罪。诽谤罪,即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罪的构成,客观要件有三: (1)须有捏造一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
恶意诋毁名声殴打他人该怎么解决贵州在线咨询 2022-09-12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
-
如何依法处理恶意诋毁公司名誉的行为?湖南在线咨询 2024-12-09有人若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或诽谤言论,诋毁某个企业的名誉,导致该企业的声誉受损,该企业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正式道歉并支付相应经济损失。不过,由于涉及的是企业之间的纠纷,因此无法申请精神损害赔偿。另外,所涉及的经济损失仅限于实际发生的损失,即被告方的恶意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证明这部分经济损失确实存在以及具体数额,确实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以理解为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