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及时使判决得以执行,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在财产保全制度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即有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规定,也有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财产保全制度应包括财产保全措施的采取和解除两种制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即财产保全)关系到判决的顺利执行,而解除财产保全措施(即财产保全解除)同样关系到判决的顺利执行,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因此,重视诉讼中财产保全解除制度的适用,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完善我国的财产保全制度,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司法权威,达到审判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产保全解除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以探讨,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财产保全解除的概念、地位、作用
财产保全解除是指有权人民法院对被保全财产依法解除保全的一种措施。
财产保全解除应该属于财产保全制度的范畴,财产保全制度应包含财产保全和财产保全解除两个方面,财产保全解除与财产保全应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财产保全解除制度的依法适用,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证判决的顺利执行,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司法权威;有利于达到审判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财产保全解除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即能够维护申请人的权益,也可以维护被申请人的权益,实现设立财产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用得不好就可能损害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损害法律的尊严。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中有关财产保全解除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第三款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第九十五条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民事诉讼法实施意见》第108条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除作出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的自行解除和其上级人民法院决定解除外,在财产保全期限内,任何单位都不得解除保全措施;第109条在诉讼过程中,需要解除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作出裁定,解除保全措施。
从现行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财产保全解除的有权机关为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和其上级人民法院,解除财产保全措施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
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法律实践中还有如下几种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况:1、被申请人已主动将申请人请求的标的物提交人民法院保管;2、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后,被申请人自行履行了义务;
3、申请人向人民法院声明放弃请求权。
三、现行规定存在的漏洞
纵观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律,对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规定相对较细,《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共计13条之多,而对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仅有4条,规定了:1、解除的主体为,作出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和其上级法院;2、应当解除的两种情形,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和诉前保全申请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起诉的;3、解除时间,需要解除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作出裁定。对解除财产保全的程序、范围、担保的具体标准、申请人在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中的权利等均没有规定。这就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的发生:1、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财产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不能实现;3、滋生司法腐败。
四、完善财产保全解除制度的紧迫性
财产保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法院判决或裁定的顺利进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对财产保全有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而对财产保全解除的规定并不多,导致实践中审判人员对财产保全解除的主观随意性很大,只要被申请人提供了担保,不论担保的数额大小,审判人员都可以依法解除财产保全,也无须将解除财产保全的裁定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即便知道也无权申请复议。实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法院已经裁定解除了保全措施,而申请人在判决后还申请法院执行被保全的财产;甚至出现由于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数额远远低于法院判决的结果而导致判决不能全部执行的情形。审判人员的这种主观随意性不但保护不了财产保全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损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司法权威,某些程度上甚至与财产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驰。
执行难是民事诉讼中的顽固症结,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实践中难以执行的判决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1、原告没有申请财产保全,判决后被告有能力却不执行;2、原告没有申请财产保全,判决后被告没有能力执行;3、原告申请了财产保全,被告未提供担保,保全的数额小于判决的数额导致判决不能完全执行。
4、原告申请了财产保全,被告提供了担保,担保数额小于判决的数额导致判决不能完全执行。对于上述四种情形,如果说前三种情形是不能事前避免的话,第四种情形是完全可以通过完善财产保全解除制度避免发生的。
鉴于以上对现行法律存在的漏洞、弊端、执行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下,完善财产保全解除制度已迫在眉睫。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现行财产保全解除制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完善财产保全解除制度,制定相应规定,完善相应程序,建立解除保全措施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维护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司法权威,实现设立财产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建议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作出以下规定:
1、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数额应相当于被保全财产的数额或者申请人起诉要求的数额;被申请人为数人时每个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数额应相当于申请人起诉要求的数额。
2、人民法院应当在被申请人提供担保后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送达当事人。
3、解除财产保全限于被保全的财产,人民法院可根据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具体数额确定解除财产保全的数额(被保全财产不能分割的除外)。
4、当事人对解除财产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停止裁定的执行。
5、审判人员在解除保全措施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当事人或案外人造成损害的,其所在法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酌情予以赔偿,并可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6、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或声明,部分解除财产保全。
(作者:魏克聪,山西省古耿律师事务所)
-
关于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的几点思考(下)
355人看过
-
关于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思考
209人看过
-
完善我国强制保险制度的思考
359人看过
-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
203人看过
-
关于我国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法律思考
144人看过
-
对我国减刑制度的完善的相关思考
217人看过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在决定采取保全措施前,可告知申请人提供担保,拒绝提供担保... 更多>
-
关于我国夫妻财产约定制度贵州在线咨询 2021-01-17一、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夫妻财产关系也日渐复杂。为了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夫妻财产制度的不同要求,2001年《婚姻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度,但依然存在着立法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在该制度基本原则的规定、约定的变更或撤销程序、约定的内容范围、约定自由度、约定的公示程序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得到广泛并且规范的实施,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完
-
我国制度现状及思考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9概要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死刑本身的独特性,在刑法学研究领域也是相当活跃的一个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理论上和立法上的热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的。作为一种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部分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调整,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要通过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介绍和分析,以求对我国的死刑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
-
对我国离婚调解制度的思考是怎样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04首先,离婚诉讼中的调解制度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程序保证,我国的离婚调解往往都是由承办法官进行,然而许多时候法官仅仅知晓法律知识,而并非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专业人士,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调解的效果无法尽如人意。 其次,我国的法律对主持离婚调解的法官的条件并无特殊要求,而在处理婚姻案件时,承办官的年龄、婚姻经验、社会阅历都对最终调解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没有专门的离婚调解制度,现
-
我国关于离婚财产分割制度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3-05-091、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2、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
对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是怎样的甘肃在线咨询 2022-06-20对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是这样的。暂缓量刑罪犯的处理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的规定,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有三种情况:?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