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非法拘禁怎么定罪
未成年非法拘禁如下定罪:
1.如果是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2.如果是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非法拘禁罪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
2.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
3.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
三、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
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
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2.非法拘禁他人3次以上,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
3.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殴打、侮辱等行为的;
4.非法拘禁,致人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
5.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而非法拘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n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非法拘禁未遂怎么判刑,非法拘禁未遂的认定
80人看过
-
非法拘禁未成年判多久
88人看过
-
非法拘禁殴打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判
372人看过
-
非法拘禁如何量刑非法拘禁罪怎么认定
360人看过
-
非法拘禁罪判多少年那非法拘禁罪应该怎么处罚
316人看过
-
8孩女子丈夫涉非法拘禁,非法拘禁怎么定罪
419人看过
-
非法拘禁未成年判多久山东在线咨询 2022-05-221、根据法律规定,非法拘禁他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具体量刑由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予以审理确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从重处罚。
-
非法拘禁未成年人,对方犯罪,怎么处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09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非法拘禁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年满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则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如果是共同犯罪,其它的人要追究刑事责任。 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就要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不报检察院是不行的。 法律链接:《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
非法拘禁他人住宅怎么认定,非法拘禁罪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判几年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08一、非法拘禁罪概念 非法侵入住宅罪(刑法第245条),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而无理拒不退出他人住宅的行为。 二、非法拘禁罪认定 1、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与非法搜查罪一样,非法侵入作宅行为的构成应限于情节严重的。即只有对严重妨碍了他人居住安全与生活安宁的非法侵入住宅行为,才能以犯罪论处。 2、本罪与非法搜查罪的界限 非法搜查罪的对象也包括他人的住宅,当行为人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时,和非法
-
非法拘禁未成年被刑事拘留怎么判刑啊?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26行为,只有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因此,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动机为私为公、拘禁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非法拘禁行为的性质。《条例》第22条规定: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司法实践中,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为犯罪处理: (1)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非法拘禁无辜群众,造成恶劣影响的: (2)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
-
非法拘禁未成年24小时能怎么判刑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51、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 2、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公民的身体自由,是公民正常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的保证,失去身体自由,就失去了从事一切正常活动的可能。 3、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