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赡养父亲的情况:
一、赡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
二、生活不能自理;
三、赡养人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
一、对生而不养的父母子女需要赡养吗
父母生而不养,没有尽到抚养子女的义务,但在父母年老后子女仍然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抚养义务与赡养义务是两个法律关系。如果出现父母对子女没有尽抚养义务情况的,子女有权向父母主张履行抚养义务或支付抚养费,但是却不能因为父母未尽抚养义务而对抗赡养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3种可免除赡养义务的情形:
1、未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
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其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
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比如犯有杀害子女、虐待子女严重的、遗弃子女的、或强奸女儿等行为的。
二、没抚养过孩子以后可以要赡养费吗
能,父母子女只有遇有下列情形的,子女可免除赡养义务:
(1)未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
(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其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
(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比如父母犯有杀害子女、虐待子女严重的、遗弃子女的、或强奸女儿等行为的,丧失要求被害子女赡养的权利,对子女来说就是可以免除赡养义务。
三、孩子什么情况下不用赡养父亲?
什么情况不用赡养父亲: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扶养费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用赡养父母,具体存在以下三种情形:(1)未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其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比如犯有杀害子女、虐待子女严重的、遗弃子女的、或强奸女儿等行为的。
-
不必赡养父亲的情况分析
438人看过
-
几种情况女儿不赡养父亲法律
314人看过
-
哪些情况下不需要给父亲赡养金
251人看过
-
不需要赡养父母的情况
419人看过
-
父亲赡养政策调整后,哪种情况可不再执行?
306人看过
-
2000年赡养父母税的适用情况
401人看过
孩子抚养费的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孩子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 更多>
-
赡养父亲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用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031、未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 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 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 4、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5、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6、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
-
什么情况下,子女可以免除赡养义务,哪些情况不用赡养父母赡养父亲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20父母子女遇有下列情形的,子女可免除赡养义务: (1)未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 (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其家庭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 (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 比如父母犯有杀害子女、虐待子女严重的、遗弃子女的、或强奸女儿等行为的,丧失要求被害子女赡养的权利,对子女来说就是可以免除赡养义务。 如果被害子女自愿赡养的,法律并不禁止。
-
遇到司法解释不赡养父亲什么情况不赔偿父亲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27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子女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可免除赡养义务的情形: 1、已婚或离异的成年子女无经济收入、丧失劳动力或不能独立生活的。 2、已婚的成年子女本身无经济收入。 3、父母对子女有严重犯罪行为。
-
什么情况下父亲再婚后妈妈不需要赡养?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271、成年之后父亲再婚的,自己可以不用赡养后妈,因为自己和后妈之间没有抚养关系。具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才需要互相抚养和赡养。 2、子女成年之后不可以阻拦父母再婚,但是也不需要赡养没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
父亲拒交赡养费情况会怎样山西在线咨询 2023-12-051、不付赡养费会有以下法律后果: (1)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 (2)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3)对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