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给员工罚款5000元是否合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3 15:43:38 376 人看过

一、公司给员工罚款5000元合理吗

公司给员工罚款5000元不合理。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由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公司属于民事主体不具备处罚权,不能对员工进行罚款处罚。只有劳动者因为重大过失或主观故意给用人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部分或全部损失。

二、举报公司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方法

1、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2、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依法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等。

公司罚款5000元合法吗

罚500还是罚5000都违法,因为职工处罚条例早就废止了,任何公司都没有权力处罚员工

员工因违反单位纪律的,单位可以通过公示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严重可以辞退。构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赔偿。但没有权力直接处罚员工(比如拘禁,罚款等)。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5日 22: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罚款相关文章
  • 工厂给员工罚款是否违法
    可以的,但是是有一定标准的。企业拥有很大的内部管理权限,并且有权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在以下不同情形,企业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对职工的不同违规行为采取不同经济处罚措施:一、员工自身过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企业可扣除员工工资以赔偿损失。二、员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可降低其工资待遇。一、公司给老员工股权要不要可以要。员工持股计划,又称之为员工持股制度,是员工所有权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权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员工持股制度虽与典型的股份制企业在持股人资格、收益分配、股票出让等方面存在差别,但依然是以资产的个人占有为基础而拥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它不允许企业外人员占有其股份,企业员工则必须认购本企业的股份。认购
    2023-02-15
    387人看过
  • 给领导送5000元是否犯法?
    按照法律规定,受贿罪起点一般是五千元及其以上的予以量刑,五千元以下立案的,只有对社会影响较大,损失较重的会立案。行为肯定是行贿,但可能够不上行贿罪。首先数额不够,其次还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纪委肯定会找你,可能就是个纪律处分。买丧葬物品寄给他人犯法吗一、买丧葬物品寄给他人犯法吗1、买丧葬物品寄给他人违法。买丧葬物品寄给他人的行为属于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违法行为,是违法的。一般将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
    2023-07-07
    343人看过
  •  公司是否需要告知员工罚款?
    公司不能随意处罚员工,如果需要处罚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并出具书面通知。否则,变相克扣工资是不合法的。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直接向法院起诉。公司对于罚款的处理,是否需要告知员工?单位不能随意处罚员工,如果符合处罚的规定需要出具书面的通知。变相克扣工资是不合法的,对此类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可申请劳动仲裁主张经济补偿金的。二、公司乱罚款怎么办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维权途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在遇到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维权。首先,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向行政部门进行投诉,要求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如果行政部门未能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维权。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应当依法行使权利,不得
    2023-11-07
    195人看过
  • 员工是否应对公司罚款负责
    一、员工是否应对公司罚款负责如果是作为行政处罚中的罚款,则公司无权对员工罚款。法律规定,罚款是一项行政处罚行为,我国法律规定有权作出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公司则是营利法人的一种,不是行政机关,主体不适格。因此,公司无权对员工进行罚款。行政处罚的种类:1.警告、通报批评;2.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3.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4.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5.行政拘留;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条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二、公司罚款怎么举报企业随便罚款员工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进行举报来维权,具体流程如下: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三、
    2023-08-29
    326人看过
  • 员工违规公司是否有权罚款?
    是的。部门领导私自罚钱不合法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或当地政府部门举报要求对该领导的行为予以处理;也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要求退回。企业现在没有任何权力、也不能对版职工罚款,会受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处分或罚款。员工违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是可以解除合同的。根据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如果有下列情形的,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经证明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劳动合同的。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劳动者身上,当劳动者有这种情况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其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2023-07-11
    68人看过
  • 5000元公款挪用能否受案?
    挪用公款5千块可以立案。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1、挪用公款属于个人使用,金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2、挪用公款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的,属于个人营利活动;3、挪用公款属于个人使用,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3个月以上未偿还。挪用本单位的资金给个人使用或者借给他人,数额较大,三个月以上未还,或者三个月以上未还,但数额较大,从事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挪用公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2、挪用公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超过3个月未还的。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
    2023-07-16
    329人看过
  • 5000元挪用公款罪的刑罚是多少?
    挪用公款5000元,应当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案判刑多少年挪用公款案的判刑,分3种情况。分别是: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2、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
    2023-07-04
    122人看过
  • 公司买的车险理赔款是给公司还是员工
    对于汽车保险而言,理赔款项将直接支付至作为投保人的被保险人之账户中。当涉及车辆意外事故时,被保险人务必于事故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所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告知,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被保险人保单号码、被保险人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如户籍簿或护照等),同时还须向保险公司详细汇报事故情况及报案人相关信息。保险公司通常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理赔事宜:首先由客户发起理赔报案;随后,客户可向保险公司领取索取索赔申请表格;随后步骤为准备索赔资料,这需要根据具体保险合同中的规定办理,通常包括事故证明材料和其他各类所需文件;最后,客户将所有索赔材料提交给保险公司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需要经过理赔核定阶段;最终,如果符合赔偿条件,保险公司将会支付相应的理赔款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2024-04-30
    316人看过
  •  是否合法:公司对考试不及格员工罚款?
    公司对员工进行罚款处罚的合法性备受争议。虽然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但只有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公司作为民事主体不具备处罚权。如果员工因重大过失或主观故意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公司可以要求其承担部分或全部损失。若举报公司违法行为,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解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关于公司考试不及格罚款的合法性二、关于公司对考试不及格者罚款的规定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由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公司属于民事主体不具备处罚权,不能对员工进行罚款处罚。用人单位无权对劳动者进行罚款。只有劳动者因为重大过失或主观故意给用人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部分或全部损失。二、举报公司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方法1、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举报;2、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3、依法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劳
    2024-01-04
    191人看过
  • 员工在公司打架公司是否有权利罚款
    一、员工在公司打架公司有权利罚款吗员工在公司打架,公司是无权对员工进行罚款的。因打架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二、举报公司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方法1、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举报;2、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3、依法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等。在公司员工打架后该怎么处理1、先了解引起打架的事由,先从当事人一个一个了解,再通过其他在场员工进行了解。2、了解完事情的经过,就找打架的员工一个个去聊,告诉他打架这件事违反了公司哪项制度,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3、让打架当事人写检讨书,检讨书内容要包括事情的经过,违反了公司的什么制度,这件事产生什么影响,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及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承认错误的一个证明。4、处理结果:一般而言,如果出现在公司打架,建议打架当事人都要被开除,
    2023-08-03
    70人看过
  • 网贷5000元还6800元是否合法?
    违法得,根据我国法规规定1、年利率在24%以下的利息,是合法利息,法律保护;2、年利率在24%以上36%以下的利息,借款人自愿给付的,法律支持;借款人不愿意给付,法律不予支持。3、年利率在36%以上的利息,属于违法利息,法律不予支持。合同违约退还100100合法吗?合同违约退还100100是否合法都会结合所造成的实际损失额来进行确定;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但是如果过高或者过低是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者增加的。《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
    2023-07-18
    147人看过
  • 合同借款5000元
    可以通过一纸合约借5000元。当事人可以和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双方签订借款合同后,出借人应当尽快将借款支付给当事人,当事人拿到借款后,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偿还借款,逾期未还的,出借人可以采取法律的方式进行维权。飞行卡借5000一共要还多少飞行卡平台贷款5000元分12期,每期还502.17元,总利息是316.95元,服务费是709.05元,合计一共总还款6026元,如果提前还清,还要付违约金649.95元。欠网贷不还有以下后果:1、罚利息以及违约金。贷款不还会遇到高额利息以及相应的违约金。2、信用会受损。现阶段网贷平台以及央行之间有着相互连通并且加密的体系,网贷逾期不还会影响自己的征信。3、情节严重者要坐牢。网贷逾期三个月会被贷款机构起诉,追求借款人的刑事责任,过分严重的情节就会坐牢。失信人员不得有以下高消费
    2023-07-12
    133人看过
  • 员工是否应该接受公司的罚款?
    公司能对员工进行罚款,具体情况如下:1、公司可以依法制定其规章制度,并向有关部门备案;2、如果员工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的,可以对其罚款,但罚款的数额应合法合理。一、公司能否对员工进行索赔需要考虑罚款原因是否有依据、是否合法,具体情况如下:1、如果员工损害了公司建筑设备、影响了公司面貌、违背了公司约定,公司有权根据损失多少要求员工进行赔偿;2、如果公司以不正当理由或以含糊说辞要求员工无理由赔偿,那公司这时候就涉嫌违法,没有权利要求员工赔偿。二、企业辞退员工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有: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
    2023-06-30
    260人看过
  • 公司罚款100元是否可以投诉
    一、公司罚款100元是否可以投诉公司是无权这样做的,如果公司罚款不合理的话,是可以投诉的。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二、物业管理公司是否可以罚款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物业管理公司不是行政主体,因而没有罚款的权利。处罚权,只能由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处罚权的组织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物业管理公司擅自处罚的行为
    2024-01-18
    239人看过
换一批
#治安处罚法
北京
律师推荐
    #治安处罚法 知识导航
    展开
    #罚款
    词条

    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被处五十元以下罚款,被处人对罚款无异议的。 (二)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 更多>

    #罚款
    相关咨询
    • 员工给公司处以500元的罚款合法吗?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05
      可能是合理的,即在劳动合同中就有关事项有约定,且损失巨大需要赔偿损失。也可能是违法的,一是合同中没有约定,二是用人单位滥用“处罚权”要求员工承担的赔偿的比例过高,员工承担经济损失一般不超过本人工资总额的20%。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文,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
    • 员工违反管理制度,公司是否可以给予员工罚款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02
      要根据公司的管理制度本身决定,如果有就可以。
    • 公司给员工罚款用人单位用公司是否可以
      江西在线咨询 2021-12-22
      用人单位不得对员工处以任何罚款。罚款是违法的,扣除工资。员工被罚款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安全监督部门投诉,劳动安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扣除工资。
    • 公司违法给员工罚款罚款给员工怎么投诉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4-21
      1、任意对劳动者任意扣工资的行为违法,一旦发生建议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2、法律依据:劳动部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 3.劳动法中是没有企业对员工罚款的相关规定的。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有相应的规定。 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
    • 公司对员工罚款是否合理,员工可向哪里提出申诉?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12
      如果员工对所在企业实施的罚款措施感到不满,认为其缺乏合理性,他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进行维权投诉: 首先,员工可以尝试以和平方式与所属企业进行友好沟通和协商,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分歧。如果协商无果,员工可以向企业所在地相关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提出申诉。 如果对申诉结果仍感不满,员工可以向市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