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是不可以请求用人单位补交社保的。因为权责并不统一,用人单位欠缴社保的,劳动者不能通过仲裁或诉讼直接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社保,但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补缴社保方式,劳动监察大队审查确定后,应当责令用人单位补交社保,拒不补交的,予以罚款。因此对于交纳社保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可以通过合法方式进行补缴的请求。
一、老板不给交社保怎么办
老板不给交社保解决办法如下:
1、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2、要求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3、向社保局反映举报,要求单位补缴;
4、通过仲裁机构进行劳动仲裁。
一、劳动仲裁流程如下:
1、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2、仲裁庭应当首先调解劳动争议,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3、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和地点书面通知当事人;
4、仲裁庭作出终局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二、用人单位交社保需要的材料:
1、社会保险登记表,需填写表内各栏加盖公章;
2、提供本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地税登记证附本复印件,企业代码证、法人及参保人员身份原件及复印件;
3、将本单位参保人员按各栏要求填写准确,提供和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总而言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同时也是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劳动仲裁等方式维护合法权益;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二、社保缴费25号可以缴吗
停交后即入不了帐了,当月的交不上了,但可以在下月补交上。对于社保的缴费方式与流程各个统筹地区有不同的规定,有的是用人单位当月代扣代缴,有的是半年或一年向社保一次缴清,但对于欠缴费总体原则是可以补缴的。
-
可以要求劳动仲裁补办社保吗
257人看过
-
社保劳动仲裁有权力判补缴吗
361人看过
-
补缴社保是否为劳动仲裁事项
211人看过
-
劳动仲裁中裁决书撤回,劳动法劳动仲裁会员能补缴社保么
194人看过
-
劳动仲裁补缴社保的期限是多久?
166人看过
-
仲裁请求中能否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
475人看过
-
劳动仲裁可以要求补缴社保吗?要求单位补缴社保的,会得到什么补偿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15申请劳动仲裁可以要求补缴社保吗?要求单位补缴社保不属于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责令单位补缴社保。 《劳动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
-
劳动仲裁期间单位未缴纳社保,劳动者可以要求劳动仲裁要求补偿费用安徽在线咨询 2022-01-26《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所以最正确的途径是你去督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对你单位征缴。同时我个人认为将补缴社会保险金作为法院的诉讼请求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你已经在劳动仲裁的时候提出了这一请求,如果仲裁不支持你,你起诉至法院是再次提出这一请求,法院也应当对你在劳动仲裁提出的请
-
要求补缴社保单位受理,劳动仲裁怎么办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15要求单位补缴社保不属于劳动仲裁受案范围,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责令单位补缴社保。 《劳动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
-
公司用人单位要求补缴社保可以要求劳动仲裁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01公司给员工少缴了社保,可否申请劳动仲裁?我国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因公司不补缴社会保险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在30
-
公司要求补交社保, 劳动仲裁不成怎么办, 劳动仲裁可以要求补交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8协商不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仲裁。主张公司补交社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