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违法过了追诉时效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一、行政听证完后什么时候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要依据听证的情况,作出决定。至于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会举办之后多长时间之内下达处罚决定没有具体的法条约束。我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期限是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二、嫖娼没有证据也没有现场怎么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卖淫嫖娼是违法行为,公安机关查明行为人有嫖娼行为,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行为人给予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嫖娼行为如果超过六个月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公安机关就不会给予行政处罚了。原因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六个月的处罚时限。如果有数次嫖娼行为的,六个月的期限从最后一次算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通过2012年10月26日修订同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第六十六条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行政处罚时效是多久的
行政处罚时效为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
超过追诉时效但是中间有违法该如何处理
69人看过
-
如何处理行政追诉期已到的违法行为
187人看过
-
法院如何处理行政诉讼超过时效的案件?
194人看过
-
行政处罚过时效期如何申诉
214人看过
-
矿山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追诉时效规定
250人看过
-
如何理解与适用行政处罚追责时效
413人看过
-
行政行为违法诉讼时效过长如何进行赔偿处理?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18即使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后,债权方仍然有权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直接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方式,以实现债务清偿的目的。虽然在诉讼时效期限届满后,债务人将获得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之法律地位,但这并不会对债权方要求对方履约解决债务纠纷的基本权益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和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则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
-
如何追诉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的时效?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17根据规定行政处罚追诉时效原则如下: (一)应受处罚的构成要件,指某种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加以确认的。具体的构成要件是: (1)必须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违法事实已经客观存在。 (2)违法行为属于违反行政法规范的性质,行政处罚只能针对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 (3)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行政管理相对人; (4)依法应当受到处罚。只有法律明确规定应受到处罚的违
-
行政处罚追诉期限已过如何处理江西在线咨询 2022-05-161、如果行政处罚的追究期限已过,则行政机关不能再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 2、该追究期限一般是二年。如果违法行为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追究的期限是五年。
-
法定追诉时效过了该如何处理案件?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19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案件,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宣告无罪。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行政诉讼超过诉讼时效如何处理,有哪些方法江西在线咨询 2022-04-05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时效应当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