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诱供立案了怎么办
若涉及到被诱导作证并导致立案情况发生时,应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之规定,申请对非法获取的供述进行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过程中,如发现存在应当被排除在外的证据,则应依照法律规定将其依法排除,且不得将其作为提出起诉意见、做出起诉决定以及作出判决的依据。倘若无法进行补正或提供合理的解释,那么此类证据便应当被坚决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二、被诱供了之后该如何处理
倘若您遭遇到警方实施引诱招致供词并以此为依据立案的情境,尽管证据确实充分,但仍有权向上级公安机关举报此事,同时亦可向检察机关投诉、举报此等情况。所谓“诱供”,即是指为了获取口供,侦查人员或审判人员采取各种手段,诱导刑事被告人或证人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图或推测进行陈述,这无疑是一种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对于此类侦查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当事人完全有权利报案、控告、举报。而当人民检察院接收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侦查人员存在以非法方式收集证据的情况时,会立即展开调查核实工作。若经调查证实情况属实,检察院将提出相应的纠正意见。如果涉及到构成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的情况,则应依法追究相关侦查人员的刑事责任,并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
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被诱供已签字撤案会怎么样
444人看过
-
录口供被诱供怎么处理
141人看过
-
受害者家属被诱供怎么办
425人看过
-
高息引诱被骗了怎么办
317人看过
-
立案被告不见了,怎么办?
139人看过
-
解除合同被诱导了怎么办
428人看过
-
被警察诱供了罪证,到了检察院怎么找被诱供的证据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5公安审讯时采用诱供的手法承认的犯罪事实,一般了到了检察院都是被认可的,就是到了法院你在庭上说出了事实,但与口供不一致,法庭只能认定你是翻供,根本不予采纳!这是我家人所经历过的,已经冤判了,我们家人在找如何能揭露公安审讯人员诱供的途径。
-
引诱卖淫罪立案标准,引诱卖淫罪怎么办云南在线咨询 2021-10-12诱惑、容忍、介绍他人卖淫的情况之一,应立案追诉:(1)诱惑、容忍、介绍两人以上卖淫的;(2)诱惑、容忍、介绍未满14岁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卖淫的;(3)诱惑、容忍、介绍卖淫的人患艾滋病、梅毒、淋病等严重疾病。(四)介绍其他诱惑、容忍、卖淫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
被诱供不服能翻供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151、可以。诱供属于程序违法。只要是被诱供,在法院庭审时,可以当庭翻供的,只要没有犯罪。之前的口供是无效的。如果是经法院审理,确认采用非法方法收集口供情形的,则可以推翻。采用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
-
被公安诱供被判缓刑社区矫正怎么能反案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1如果没有犯罪,存在错判,可以申诉,上级法院可以撤销判决。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
被网上诱骗多少可以立案香港在线咨询 2021-11-091、个人被骗金额超过2000元以上的,报警立案。2、个人被骗金额低于2000元的,警方不予立案。根据盗窃处理,做相应的报案记录。(但如果受害人数.累计金额达到一定金额,警方也会立案调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产价值在3000元至10000元之间,金额较大,金额在30000元至100000元之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