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从这一法律规定中可知,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均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以证明遗嘱的真实性。但法律规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作为见证人的。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条明确规定:“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所谓遗嘱见证人,是指受遗嘱人的邀请,协助证明遗嘱人所立遗嘱的真实性的第三人。
根据民法典规定,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和以录音形式所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因为遗嘱是一种单方的法律行为,不需要征得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的同意。同时,遗嘱是在遗嘱人死后才能生效。因此,遗嘱必须有证据足以证明是遗嘱人本人所为,是遗嘱人的真意。代书遗嘱系由他人代写,当然应有他人在场见证。口头遗嘱和录音遗嘱,虽系出于遗嘱人本人所述,但易于作弊,比如,录音遗嘱可以被人洗掉一部分,也可以被人模仿遗嘱人的声音伪录遗瞩等,所以口头和录音遗嘱也应有人在场见证。这几种遗嘱不仅需要有见证人在场见证,而且还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民法典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遗嘱确系遗嘱人的真实意愿,防止被人伪造或篡改。
遗嘱见证人,其实就是遗嘱人设立遗嘱时亲临现场耳闻目睹,并且能够证明遗嘱事实的人。遗嘱见证人的作用主要是证明遗嘱的真实性。因此,订立遗嘱时要妥善选择遗嘱见证人。
-
能否将朋友当做遗嘱见证人?
395人看过
-
遗嘱见证人可以是亲戚吗,遗嘱见证人能是继承人吗
63人看过
-
遗嘱见证人和遗嘱执行人有什么区别,遗嘱见证人能是继承人吗?
456人看过
-
代写遗嘱人能是见证人吗
279人看过
-
遗嘱的见证人能反悔吗
254人看过
-
律师当遗嘱见证人需要收费吗
197人看过
遗嘱见证是指为遗嘱人提供法律咨询、见证遗嘱人签署和交付遗嘱的过程,并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行为。遗嘱见证人应当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并按照法定程序见证遗嘱人的遗嘱。遗嘱见证也是为了防止遗嘱人死亡后发生遗产纠纷,保证财产能够按照遗嘱人的意愿... 更多>
-
律师见证遗嘱对方能当庭见证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51、法律规定中律师见证遗嘱还要见证人。见证人需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见证能力,即未成年或者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成年人不能作为见证人,同时见证人不是继承人或者是受遗赠的人,并且与继承人、受遗赠人之间还不能有利害关系。见证人不适格的,遗嘱也会因不符合法定要件而依法无效。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条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
-
遗嘱人不能当见证人怎么办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7-19订立遗嘱时不能作为见证人的有: 1、继承人、受遗赠人;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见证能力的人; 3、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
不当见证人可以作为遗嘱的见证人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08(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前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不能以自己名义参加民事活动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后者则是其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二者均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参与订立遗嘱这类较复杂民事活动。如果他们在场,其见证不具有法律效力。 (2)继承人、受遗赠人。继承人、受遗赠人不能作为见证人的原因不在于其是否有民事行为能力,而在于他们与遗嘱有直接利害关系,有可能影响遗嘱人自愿表达其
-
遗嘱遗嘱的一方当然有继承人可见证人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3-08-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有关规定,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2、继承人、受遗赠人; 3、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其中,继承人、受遗赠人的债权人、债务人,共同经营的合伙人,也应当视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不能作为见证人。遗嘱见证人可以是继承人的朋友吗这个问题可以依据以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
遗嘱见证人能是继承人吗天津在线咨询 2023-12-01遗嘱见证人不能是继承人。 《民法典》规定,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2)继承人,受遗赠人; (3)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有利害关系的人”共有两类:一是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二是与继承人有民事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