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二)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6:13:45 311 人看过

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区别: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两者的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即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动机产生于人对某方面的需要,动机就是人意识到某种需要。犯罪动机之产生,是由于人的某些需要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而激发的;犯罪目的则是在对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实施犯罪时,犯罪目的控制犯罪行为的方向,并将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

(2)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犯罪动机是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动犯罪实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行为所追求的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比较具体,它决定着犯罪行为的方向,引导犯罪行为向预期达到的目标运行。所以说,动机决定目的的产生,目的支配行为的实施;有目的必有动机,有动机不一定有目的;两者都伴随行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动机对行为起的是推动作用,目的起的是导向、指挥作用。

(3)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例如,出于报复的动机,可以导致行为人去追求伤害他人健康、剥夺他人生命或者毁坏他人财产等不同的犯罪目的;一种犯罪目的也可以同时为多种犯罪动机所推动。例如,故意杀人而追求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可以基于仇恨与图财两种犯罪动机的结合。

(4)两者对定罪量刑的意义不同。实践中,犯罪目的一般不仅影响量刑,还影响定罪,侧重于影响定罪,而犯罪动机侧重于影响量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2日 05: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动机相关文章
  • 怎样认定犯罪目的和动机
    犯罪目的和动机:1、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2、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两者的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不同,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刑法》第三百零三条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4-05-16
    316人看过
  • 犯罪目的、动机的含义有哪些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4-04-26
    435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有什么区别
    一、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有什么区别1、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具体情况如下:(1)从顺序上看,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2)同一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则可以各种各样;(3)犯罪目的既可以影响量刑,还可以影响定罪,犯罪动机主要影响量刑。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二、挪用公款罪构成要件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公款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同时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还因此获得收益
    2024-01-23
    88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
    犯罪目的就是犯罪动机,就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一般,公安机关调查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分析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犯罪过程等。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间接故意的罪过形态属故意犯罪的范畴,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犯罪目的,以及犯罪未遂问题。对此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论点:其一,间接故意有犯罪目的,也有犯罪未遂。其二,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但有犯罪未遂。其三,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和犯罪未遂;但是在间接故意犯罪无未遂问题上,提出用犯罪目的来论证是不妥的,应当贯彻犯罪构成要件说,用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以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来论证。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就是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未能齐备犯罪既遂特定的客观要件,主观上特定的犯罪意图未能实现。间接故意犯罪从客观上看,并无特定的既遂要件,而是多样性和不固定性的结局;从主观上看,无特定的犯罪意图,而是包含有多样性和
    2023-06-11
    203人看过
  • 犯罪构成并非只与犯罪目的有关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针对犯罪目的的规定,犯罪目的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主观故意,但是主观故意不考察行为人的真实目的,只需要行为人明知自己正在实施犯罪行为即可;2、有一些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需要有牟利的目的,比如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等,需要牟利的目的。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在哪(1)两者的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即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动机产生于人对某方面的需要,动机就是人意识到某种需要。犯罪动机之产生,是由于人的某些需要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而激发的;犯罪目的则是在对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实施犯罪时,犯罪目的控制犯罪行为的方向,并将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2)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犯罪动机是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动犯罪实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则是
    2023-07-01
    438人看过
  • 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的关系
    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关系主要有以下5点:1、网络入侵,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犯罪。这种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以造成最大的破坏性为目的,入侵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造成系统局部功能失灵,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经济损失大。2、网络入侵,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犯罪网络的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库实际上如同向外界敞开了一扇大门,入侵者可以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侵入信息系统,进行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从而损害正常使用者的利益。3、网络诈骗、教唆犯罪由于网络传播快、散布广、匿名性的特点,而有关在因特网上传播信息的法规远不如传统媒体监管那么严格与健全,这为虚假信息与误导广告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利用网络传授犯罪手法,散发犯罪资料,鼓动犯罪开了方便之门。4、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出于各种目的,向各电子信箱、公告板发送粘贴大量有人身攻击性的文章或散布各种谣言,更
    2023-06-13
    191人看过
  • 犯罪动机的特征
    犯罪动机
    犯罪人之所以犯罪,从其心理方面来看,就是由于存在着犯罪动机的缘故,是犯罪动机发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推动下,犯罪人才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式,做出犯罪决定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因此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状态的内部原因。显然,犯罪动机虽然同样具有一般动机的特征,然而又不完全相同。从犯罪动机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动机有如下几个特点:(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什么是犯罪,你是不是还不是很了解呢?请进入犯罪的专题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它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犯罪动机是与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没有犯罪行为便没有犯罪动机可言。犯罪动机引发的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无论行为人的动机是多么的卑鄙和邪恶,只要它引发的
    2023-06-11
    114人看过
  • 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入手积极引导犯罪青少年树立正确法治观
    一直以来,青少年犯罪都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如何有效预防或者说防范青少年犯罪,也是各国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客观地讲,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并在各级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所以在诸多预防措施中,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尤为重要。但如何引导?不同的机关、部门有不同的做法,如政府和学校可能主要通过举办法治宣传或者法治教育讲座来引导;人民法院主要是通过少年法庭、法治帮教等方法引导。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的办案人员,工作中接触的青少年主要是涉嫌犯罪的青少年,接触方式主要是提审,根据以往提审的经验,我认为通过在提审中深入挖掘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然后
    2023-06-11
    282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动机
    法律综合知识
    1、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公款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同时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还因此获得收益。而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能,因此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对所有权的侵犯。所有权被侵犯并不意味着所有权转移。2、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2024-05-13
    271人看过
  • 犯罪动机概述
    犯罪动机
    马克思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凡是不以行为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许可。对于法律而言,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①]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行为是行为人手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然而任何行为均不是凭空产生的。行为是出于人的动机下,才得以发生。如同,我们一日三餐基于我们有饥饿的心理需要而对于食物有着强烈的获得动机。睡觉的欲望则是基于身心的疲乏这一需要的出发点而使自己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达到休息的目的。拿到我们法律上来讲。这样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故意犯罪(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其行为都是先受某种动机的驱使。当然在初始阶段大部分尚不是出于要犯罪的动机。而对于过失犯罪,也无论是疏忽大意的情况下,还是在过于自信的情况下,它都是有一定动机的。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犯罪现象的日趋严重,犯罪种类,手段的增多和
    2023-06-11
    258人看过
  • 犯罪动机浅谈
    犯罪动机
    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两者互有联系又有差异)两方面因素的存在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思想根据,但它们各自并不当然与犯罪行为发生直接的联系,它们还须通过犯罪动机的形成才能显示出产生犯罪的原因作用。犯罪动机直接作用于犯罪行为。犯罪动机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推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上述两方面个体原因的结晶,是内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纽结点。犯罪动机一旦衍生出罪过,犯罪行为便同时实施。罪过是刑法上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属于刑法学范畴。犯罪动机刑法学虽涉及但一般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基本属于犯罪学(犯罪原因论)范畴。可见,犯罪动机又是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纽结点(临界点)。(一)犯罪动机的形成。1、动机的概念动机一词的原义是引起动作。关于动机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分歧。一般认为,动机是指激起个体活动,使活动按一定目的进行,以达到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心理过程。简言之,动机是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心动因。心理学
    2023-06-11
    189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犯罪动机是怎么规定的
    一、过失犯罪的犯罪动机是怎么规定的?过失犯罪一般来讲是没有犯罪动机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因为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危害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具有明确的指向即确定的目标,必然要有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的积极追求行为,而无论是间接故意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还是过失的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都不具备犯罪目的所需求的行为的鲜明的目标性。另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密切联系而存在的,行为人因为某种需要而形成犯罪动机,并在犯罪动机的指引和推动下确定犯罪目的,如果说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具有动机却不存在犯罪目的,就违背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说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二、刑法对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不同规定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
    2023-04-28
    432人看过
  • 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犯罪动机
    本罪的主观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对其危害结果的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根据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希望或者允许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犯罪动机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如果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构成犯罪的就是故意犯罪。犯罪动机的定义、分类犯罪动机,是指推动行为人进行犯罪的内心动力。它说明了犯罪嫌疑人为什么犯罪。犯罪动机可分为单发的、并发的和多发的。所谓单发的,即只有一种犯罪动机;所谓并发的,即两种犯罪动机同时存在;所谓多发的,即犯罪嫌疑人具有两种以上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动机直接指向的目标,是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可分为政治型、经济型、性欲型、报复型四大类,具体到每起案件又都有它的具体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
    2023-07-01
    457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否构成犯罪动机
    过失犯罪没有犯罪动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一、过失犯有既遂吗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这个过失犯罪是一种结果犯,没有直接故意的情况。二、过失犯罪停止形态有哪些过失犯罪没有停止形态。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为过失犯罪,因为产生损害后果是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不会有停止形态。三、过失致人死亡怎么判?过失致人死亡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2023-03-01
    9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更多>

    #犯罪动机
    相关咨询
    • 什么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与犯罪的区别是什么与犯罪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12
      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形成动机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刺激。因此,动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动机是指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和意念。一般说来,犯罪动机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结局:⑴依照既定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顺利达到犯罪目的。
    •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对直接故意犯罪定罪量刑
      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26
      一,犯罪目的的意义犯罪目的突出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1)在法律标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对法律标明犯罪目的的犯罪来说,特定的犯罪目的是这些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其作用或是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或是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2)对法律未标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来说,犯罪目的也是其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每种
    • 怎样认定犯罪目的和动机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1-15
      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两者的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即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2.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动机决定目的的产生,目的支配行为的实施;有目的必有动机,有动机不一定有目的。
    • 犯罪者与动机是怎样的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6-27
      按照我国刑法学教科书的定义,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概括
    • 犯罪目的及其根本动机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1-13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