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只对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投诉,而放弃了许多受到侵害而应当提出索赔的权利,本文将告诉你哪些投诉是可以受理索赔的,哪些投诉又是不受理的。
一、延时服务可以索赔一般消费者都知道,接受了一个部门或其他类似的服务,延时不付费时会被强行收取滞纳金。但如果先期付了费,却没有按时得到应得的服务,可以得到损失赔偿。对延时服务的索赔可分为两种:一是事后索赔;一是事中索赔。前者较易,但由于服务已过,可能造成消费者收集证据的困难;后者较难,但通常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耽误使用可以索赔买了不合格的产品,给消费者造成延误使用的损失,也常常被消费者所忽视。我国一些省市对消费者的这一权益给予了明确的认可,从而使消费者可以据此进行索赔。
三、免费赠品也可索赔买一赠一之类的行为不是民法上纯粹的无偿赠予,而是一种有偿的要约行为。消费者按要求购物,实际上就与商家达成了“买一赠一”的合同,这一合同成立后,商家便有义务提供赠品。这些赠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是合格的产品,而不能欺骗消费者。
四、精神损失可索赔。按照现有的惯例和法规,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能得到的赔偿仅仅是依照商品与服务价格以及相关内容计算的经济损失。事实上,在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整个过程中,实际损失与经济损失并不是等值的,前者还包含着消费者为投诉所耗费的精力,甚至在交涉中还可能遭受到人格尊严的伤害,即精神损失。每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广大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但是并非所有的投诉消协都予以受理,因为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规定》,各级消协不受理如下投诉:1.消费者个人私下交易纠纷;2.经营者之间购销活动方面的纠纷;3.商品超过规定保修期和保证期而产生的纠纷;4.商品标明是处理的(没有真实说明处理原因的除外);5.未按商品使用说明安装、使用、保管、自行拆动而导致商品损坏或人身危害的;6.被投诉方不明确的;7.争议双方曾达成调解协议并已执行,而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8.法院、仲裁机构或有关行政部门已受理调查和处理的;9.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
哪些消费者投诉不属于12315受理范围?
88人看过
-
消费者怎样投诉,受理投诉的原则与范围
56人看过
-
哪些消费投诉不属消协的受理范围
91人看过
-
投诉不予受理范围和投诉的形式
178人看过
-
消费者投诉的程序和范围
275人看过
-
消协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包括受理消费者投诉
379人看过
-
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的范围包括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13受理投诉范围 (一)下列投诉应予受理: 1.根据《消法》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的九项规定,受理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投诉。 2.根据《消法》关于经营者的义务的十项规定,受理消费者对经营者末履行法定义务的投诉。 3.受理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其权益受到损害的投诉。 (二)下列情形酌情受理: 1、遇到《消法》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条所列情况,投诉人当时不
-
美团消费者协会的受理范围广西在线咨询 2022-01-29美团(全国统一)网-(服务在线)-(010—5625—7878) 受理业务:(退款.解冻.冻结.退换货.充值.投诉) 办理业务需提供:(订单号/账户/消费凭证) 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职能: (一)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二)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三)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四)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受理范围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04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的权利"的九项规定,受理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投诉。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经营者的义务"的十项规定,受理消费者对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的投诉。⒊受理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其权益受到损害的投诉。
-
省的是受案范围;区的是受理范围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26对于广东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以采取仲裁的方式解决,在提请仲裁解决劳动纠纷的,就需要争议双方明确仲裁的受案范围。如果双方的争议不属于仲裁的受案范围的话,就不能提起仲裁。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的是受案范围(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
-
什么是受理与受理的范围和程序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1993年7月6日公布)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按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