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准自首?准自首的成立要件是怎么样的呢?主要的关系是如何存在?如何适用一些关键问题?是否可以减少量刑呢?在法规中又是如何进行体现?
由于准自首的犯罪分子在主动投案这一条件上的欠缺,不具有一般自首的直观性、明了性,往往容易忽视对这一情节的认定。所以,在具体的个案中,应注意犯罪分子所供述的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是就这部分成立自首,而不是全案成立自首,对此应予严格分清,以防滥用、错用。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有益于法官对犯罪分子的准确量刑,其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克服部分司法人员在认定以自首论时的心理障碍。
有的司法人员在重打击轻保护的思维定式支配下,有意、无意地忽视无罪、罪轻的事实和证据,总是认为对已被抓获归案的(有许多是颇费周折才被抓获的)犯罪分子以自首论就得对其从轻处罚,在心理上觉得不平衡,却没有认识到以自首论仅限于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而非全部罪行。
我们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客观地看待、处理问题,坚决杜绝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当然也不是说有自首情节就必须得从宽处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虽有自首情节依法也可以不予从轻处罚,所以司法人员以对待一般自首的心态对待以自首论的罪行即可。
另外,根据刑法第68条第2款的规定:犯罪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法定的应当从宽处罚情节。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必须适用,别无选择。
因此在办理案件时,司法人员应特别注意对各罪罪行发现过程的审查,综合考量,首先应分清哪些罪行已被掌握,哪些罪行尚未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分清同种罪行中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已被掌握的罪行以及两者间的比重,以及自首外是否还有立功情节,而且还应当考虑究竟是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应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
有关自首犯认定及法律适用的问题
384人看过
-
关于适用自首制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
322人看过
-
自首的特殊问题
446人看过
-
关于自首的量刑标准问题
489人看过
-
单位犯罪的自首问题
305人看过
-
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383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投案自首适用的自首量刑标准是什么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14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
如何解决盗窃未遂自首问题河北在线咨询 2022-06-17盗窃未遂自首的处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关于如何认定体内藏毒的自首问题甘肃在线咨询 2025-01-26体内藏毒的自首如何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可分为两种,即一般自首和特殊形式的自首。它们的构成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形式的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情形。成立一般形式的自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这是一般形式的自首成立的前提条件,其核心是强调犯罪人投案的自觉性。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而尚未归案之前,自行向
-
单位犯罪如何认定及其自首问题福建在线咨询 2025-01-27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单位被认定为无罪或者不负有刑事责任,那么对于单位被查封或冻结的财产,应当解除查封或冻结措施,并返还给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重婚自首与离婚的相关问题:如何处理?广西在线咨询 2025-01-14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可以自愿离婚,并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协议应当明确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愿、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达成的一致意见。如果对方掌握了重婚的证据,离婚可能会对重婚者产生不利影响。不过,重婚者仍然可以和对方协议离婚,或者向法院起诉离婚。如果对方掌握了重婚证据,离婚可能会对重婚者不利,判离婚是肯定的。但是,重婚者可能会少分或者分不到共同财产,而对方还可能会要求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