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诈骗罪7万该怎样惩罚
诈骗7万元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涉嫌诈骗罪量刑时需要考虑哪些情节?
(一)案件起因;
(二)被告人的近亲属是否协助抓获被告人;
(三)被告人平时表现,有无悔罪态度;
(四)退赃、退赔及赔偿情况;
(五)被告人是否取得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谅解;
(六)影响量刑的其他情节。
无论是诈骗案还是其他的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可以被从轻处罚的情节非常多,除了以上情节,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退赃退赔,取得受害人的谅解或者在审查起诉阶段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法院在量刑时都会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诈骗罪怎么认定
诈骗罪的认定如下:
1、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诈骗罪在量刑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涉案金额大小,是否有退赃退赔情节以及被告人是否有悔罪态度等,最终才能依法判决。诈骗罪在认定的时候需要和其他类似行为加以区分,以上是关于诈骗罪7万该怎样惩罚的相关介绍,还有其他想咨询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直播间诈骗一般会被怎样惩罚?
214人看过
-
一般诈骗罪7万可以缓刑吗
149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的惩罚是否一样?
312人看过
-
一般票据诈骗罪既遂的惩罚方式是怎么样的
183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的一般惩罚是多少年?
199人看过
-
诈骗50万元的犯罪行为应该怎样惩处?
292人看过
-
一般诈骗罪7万可以缓刑吗,该如何规定的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01不可以判缓刑,缓刑的基本要求是构成诈骗罪的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诈骗数额达到7万元的话,属于数额巨大,量刑最少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从这一点来看就已经不符合缓刑要求。
-
-
怎样惩罚单位犯金融诈骗罪?广东在线咨询 2023-0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条【单位犯金融诈骗罪的处罚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
诈骗罪共犯7万一般会判多长时间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13诈骗金额在7万,属于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