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违反告知义务
因为投保人违反告知业务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16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给付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
2、保险欺诈
因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欺诈得以解除保险合同而责任免除。保险法第27条规定: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3、故意行为
投保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两年以上保费,保险人应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单现金价值。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丧失受益权。
4、自杀行为
保险法第65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除本条第二款规定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对投保人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
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5、犯罪行为
保险法第66条明文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其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
6、投保人未履行按期交纳保险费的义务。
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缴纳第一期保险费之后保险合同开始生效,此后投保人必须按期缴纳保险费,若超过宽限期之后投保人仍未缴纳保险费又无保费自动垫交的、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在效力中止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可以拒赔。
-
哪几种情形必须加班
288人看过
-
担保人免责的六种情形及七种例外
127人看过
-
投保车险十五种免责情形全扫描
483人看过
-
哪些情形下保险合同必须解除?
172人看过
-
重大过失责任必须追责的八种情形:
375人看过
-
小心车险!15种免责情形解析
98人看过
保险人也称承保人,是指经营保险业务,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收取保费,组织保险基金,并在保险事故发生或者保险合同届满后,对被保险人赔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公司。 保险人根据法定或约定事由解除合同时,一般可不退还其已收取的保险费,并有权在其保... 更多>
-
哪些情形车辆保险人免责? 有哪些情形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30一、哪些情形车辆强制险险保险人免责我国《交强险条例》对保险人免责规定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第一、事故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例如自杀行为;第二、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的:包括,无驾驶证的、驾驶车辆与准驾车型不一致的、其他非有效驾驶的情况;第三、醉酒驾驶的:这里要区分饮酒驾驶、酒后驾驶与醉酒驾驶的区别,关于酒后、醉酒的标准,全国未有统一的规定。适用该条应注意饮酒和酒后驾驶不属于保险公司部分免责的范围;第四
-
交强险责任免除为哪几种情形?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20交强险责任免除情形包括: (一)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赔偿; (二)本车人员、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不赔偿; (三)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被盗抢期间肇事、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且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的不赔偿; (四)其他免责条款。
-
担保人免责的六种情形及七种例外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2-171.根据《民法典》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的情形: (1)因保证合同无效及意思表示瑕疵免责; (2)因主合同内容变更而免责; (3)保证责任因保证合同未成立而免除; (4)保证责任因主合同当事人双方或与第三方共同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5)因超过保证期限而免责; (6)保证合同因主合同当事人单方所实施的行为不适而免除。 2.根据《民法典》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保证责任免除的
-
哪种情况下投保必须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2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可以直接为本人、配偶、子女、父母或除此之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投保人身保险。对于含死亡责任的保险合同,除了“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人身保险”这唯一的例外,在其他任何情况下,无论被保险人与投保人是何种关系,都要求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否则合同无效。这是因为含死亡责任的保险合同直接以被保险人的死亡为保险金的给付条件,如果被保险人不知情,别人有
-
逃逸致人死亡必须具备哪些情形澳门在线咨询 2022-06-09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逃逸人在主观上必须认识到其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且其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 2、逃逸人客观方面实施了逃逸行为; 3、逃逸人的逃逸行为是被害人的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