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姻无效能够请求返还彩礼吗
如果婚姻无效而且双方没有实际共同生活过的,则在宣告婚姻无效后女方需要返还彩礼。如果因为无效的婚姻给付过彩礼,并且给付彩礼后导致男方生活困难的,男方也能够请求返还彩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二、如果婚姻被判定无效,能够要求退还彩礼吗
如果婚姻无效,也就是两人没有经过合法的婚姻登记,则根据法律规定,女方应当返还彩礼。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情形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的违法结婚。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可撤销婚姻的情形:
(一)因胁迫结婚的;
(二)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在结婚登记前不如实告知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二条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能够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能够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结婚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n(一)重婚;\n(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n(三)未到法定婚龄。
-
婚姻彩礼能退吗彩礼还要返还吗
76人看过
-
无效婚姻时彩礼是否能够退还
280人看过
-
婚姻无效彩礼要不要返还呀
133人看过
-
返还彩礼诉讼请求有效吗
401人看过
-
彩礼是否可在婚姻无效情况下要求返还
412人看过
-
一般来说无效婚姻需要返还彩礼吗
371人看过
-
婚姻无效可请求返还彩礼么,彩礼返还的标准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婚姻无效可请求返还彩礼么关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否支持的问题,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未作出明文规定。一般认为对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给付彩礼一方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收受彩礼一方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审理。(一)同居关系双方均系未婚,或一方系离婚、丧偶后未再婚而另一方未婚,
-
婚姻无效什么是彩礼返还云南在线咨询 2023-08-16关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否支持的问题,民法典未作出明文规定。对于同居关系、无效婚姻关系、可撤销婚姻关系的给付彩礼一方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收受彩礼一方返还彩礼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审理。
-
2022年离婚彩礼返还能够申请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6离婚彩礼返还的请求在满足下列条件时能够申请: 1、离婚时男女双方还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2、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还未共同生活; 3、给付方因婚前给付彩礼钱,而导致生活困难的,还可以申请返还。
-
婚姻无效要求返还彩礼的法律效力有哪些山东在线咨询 2023-10-20婚姻无效,也就是两人没有经过合法的婚姻登记,则根据法律规定,女方应当返还彩礼。 但有下列情形的彩礼不退还: 1、双方同居生活时间较长的,一般应当以两年以上。 2、双方同居生活期间生育子女的。 3、双方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的。 4、在婚约存续期间,婚约当事人死亡的。
-
女方能否要求返还彩礼,请问返还彩礼有时效限制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1-11-25返还彩礼有诉讼时效限制,因为彩礼不属于特殊诉讼时效范围,司法解释对彩礼的诉讼时效没有特别规定,所以适用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