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据法律规定。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之日起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延长。
2、在分期履行的债务中,权利人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债务的最后一期履行届满之日起计算;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一、三年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情形
1、在诉讼前或诉讼中,有可能会因为其它的因素使得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三年时效中止的情形如下:
(1)不可抗力;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4)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2、三年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诉讼时效中断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重新计算。
二、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方法
1、民事法律上所称的期间是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的,按照年、月、日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入,自下一日开始计算。
2、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
3、按照年、月计算期间的,到期月的对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没有对应日的,月末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4、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5、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
保险理赔诉讼时效三年是法律规定的吗
168人看过
-
继承诉讼时效两年三年规定是什么?
371人看过
-
法律上规定物权保护诉讼时效20年
52人看过
-
法律规定买卖合同诉讼时效多少年
370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法律要件
353人看过
-
三年的诉讼时效什么意思,三年的诉讼时效何时开始
311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民法诉讼时效规定的诉讼时效有几年北京在线咨询 2023-11-15民法典规定的诉讼时效是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除另有规定外诉讼时效是否一律三年?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06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都是二年.下列的诉讼情况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需要注意: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
继承权法律上是否规定三年之内的诉讼时效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4继承诉讼时效是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诉讼时效三年是哪些时候改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3-06-16诉讼时效三年的规定是在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权利损害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也不再保护,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延长。
-
《诉讼时效法律规定》,借条的诉讼时效如何确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07借条的诉讼时效怎么确定: (一)借条最好由借款人书写,而不是由贷款人书写,这样可以防止借款人以贷款人擅自书写内容为由,拒绝承认借条的有效性。 (二)借条尽量简洁明了,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可以不写借款的原因,因为这个与借条本身无关,如果加入就可能产生附带条件的借贷民事行为,导致借款人引用该条件进行抗辩。 (四)尽量附带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身份证号码,体现在借条中,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确认借条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