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刀行凶怎么处罚
如果是非法携带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非法携带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如何搜集故意杀人罪证据
1、注意收集杀人现场的物证。
有些故意杀人案件,不仅有第一现场,而且还有第二现场,第一现场往往是作案现场,而第二现场往往是抛尸现场,有时第二现场又有好几处,所以针对不同的杀人现场应有重点地收集不同的物证。
一般来讲,有第一杀人现场的应收集下列物证:
(1)作案工具。
(2)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留在现场的各种物品,既包括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有关的辅助物品,也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衣服、帽子、首饰,凡是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关的一切物品都应收集。
(3)收集现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
(4)收集现场留下的其他物品,如毛发等物品。
2、注意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住所或其他场所内的物证。
对这些地方收集证据的重点,应是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工具,作案后所得到的财物,与案件有关的其他物品如血衣、血裤等。
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持刀伤人的行为是属于违法的,按照规定是会受到一定的处罚的,这个在国家法律上是有相关的规定的,希望大家明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第二章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n(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n(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n(三)七十周岁以上的;\n(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
持刀行凶是否犯故意杀人罪
86人看过
-
云南一男子持刀行凶致2死1伤,故意杀人怎么处罚
211人看过
-
杀人案主犯主谋如何量刑,如何搜集故意杀人罪证据
123人看过
-
故意持刀捅人怎么处理,精神病人持刀行凶怎么判刑
463人看过
-
蓄意持刀行凶如何划分罪责?
182人看过
-
故意持刀杀人致重伤如何定罪
477人看过
-
行政处罚证据搜集怎么搜集?具体如何搜集?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07行政处罚证据搜集时,可以检查和制作笔录;也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
故意持刀杀人,持刀杀人判多少年云南在线咨询 2022-12-17持刀杀人的,构成杀人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应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在主观上没有杀人的故意,只是持刀致他人轻伤以上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应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量刑。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
-
醉汉驾车持刀行凶致三死一伤被警方击毙,故意杀人怎么处罚台湾在线咨询 2023-02-25故意杀人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
-
云南一男子持刀行凶致2死1伤故意杀人?山西在线咨询 2023-05-082020年10月31日上午,在云南省罗平县城的九龙农贸市场旁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据现场目击者表述,一名贩卖水果的男子疑与菜市场工作人员发生口角,水果贩男子持刀刺伤3人,行凶者被当场控制。
-
行政处罚证据的搜集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12处罚案件证据收集要点: 1、先行登记物品保存书; 2、证据登记保存的期限。证据登记保存期限的争议焦点在于行政执法机关超过七日保存期限未作出处理决定是否因承担法律后果。 3、证据登记保存范围的争议焦点在执法人员会不会任意扩大证据登记保存的范围; 4、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的制作。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制作的争议焦点在于需要保存的证据不予登记或登记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