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低收入家庭认定法律依据是什么
《福建省民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的通知》(闽民保〔2013〕550号)。
第九条申请低保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
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可以代其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交低保书面申请及其相关材料。
第十条申请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单独提出申请:
(一)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
(二)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第十一条申请人或者其家庭成员的户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按以下方式办理:
(一)在同一市县辖区内,申请人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根据市县人民政府的规定,申请人凭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出具的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可以向经常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二、莆田低收入家庭认定什么时间办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令时)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夏令时)。
三、莆田低收入家庭认定需要什么材料
(一)户口簿、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并出示原件;
(二)家庭成员收入证明、财产证明;
(三)申请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凭据;
(四)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的,提供户主出具的人户分离的情况说明和户籍地或居住地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在当地的房屋、收入证明;
(五)自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的凭证;
(六)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提供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收入证明或赡养、扶养、抚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
(七)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的,提供残疾证;
(八)家庭成员中有重病的,提供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
-
莆田就业援助服务法律依据是什么
470人看过
-
莆田社保卡补换卡法律依据是什么
238人看过
-
莆田居家养老政府购买申请法律依据是什么
374人看过
-
莆田公证员免职初审法律依据是什么
261人看过
-
莆田居民身份证签发法律依据是什么
485人看过
-
莆田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支付法律依据是什么
330人看过
扶养通常概指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一般涵盖四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在特定情形下体现社会福利的公力扶养,包括各种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民政抚恤等; (2)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为主体并逐步走向社会化... 更多>
-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8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 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制定以下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二、民政部负责全国城市
-
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收入的,可以享受低保吗?有哪些法律依据河南在线咨询 2022-01-2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9月,《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条例》经国务院审定并于同年10月1日在全国施行。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
-
莆田土地纠纷的法律依据?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0具体而言,就是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同时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块土地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 涉及土地纠纷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9年8月27日); 《土地调查条例》(2008年2月7日);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
莆田斧头袭警案判了几年,法律依据是什么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09莆田斧头袭警案一般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法律规定,袭警可以构成妨害公务罪,具体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
-
2020莆田XX车辆自身车祸认定依据海南在线咨询 2022-09-07责任的划分依据主要如下: 1、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 2、行为与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有多大。如果有违章行为,且行为与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时就应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来估定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