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主客观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在客观方面,已经发生了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上并不期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犯罪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可能存在主客观一致的情况。
过失犯罪的主客观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在客观方面,已经发生了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上并不期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犯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另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可能存在主客观一致的情况。
犯罪人是否可能存在过失?
犯罪人是否可能存在过失,一直以来都是法律界争论的热点话题。虽然大多数法律体系都明确将过失定义为故意犯罪的一种形式,但也有少数法律体系认为过失是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
在大陆法系中,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过失是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即犯罪人必须具有故意犯罪的意图才能构成犯罪,而过失则是作为故意犯罪的一种情节轻重的因素。这种观点认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应该受到相同的刑罚。
然而,在英美法系中,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过失是一种独立的犯罪形态,但允许陪审团在审判过程中根据证据评估过失的程度,并对此进行裁决。在这种情况下,过失犯罪可能被视为比故意犯罪更轻的罪行,可能会导致较轻的刑罚。
无论哪种法律体系,过失犯罪的存在都表明了在某些情况下,犯罪人可能没有故意犯罪的意图,或者他们的行为可能不是故意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过失,并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
过失犯罪的存在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犯罪人可能没有故意犯罪的意图,或者他们的行为可能不是故意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过失,并对此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犯罪中止的客观性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性吗?
97人看过
-
法律条例上过失犯罪是否有主观恶性
255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主观危险性吗
219人看过
-
过失伤害罪是否存在共犯
464人看过
-
是否存在过失犯罪不作为罪?
324人看过
-
危害国防利益罪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
223人看过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成立后,在一定的行为发展阶段或者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状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形态包括预备、实行、完成和未遂四个阶段。 预备阶段是犯罪行为的开始,尚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实行阶段是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完成阶段是犯罪行为... 更多>
-
主观恶性没有过失犯罪? ?辽宁在线咨询 2021-12-16过失犯罪只有在损害结果发生时才构成犯罪。如果有主观恶意,我们应该考虑它是否构成相应的故意犯罪。当然,一旦构成故意犯罪,量刑自然会更加严重。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情况:一是过于自信,认为可以避免损害结果,但损害结果仍然发生,二是疏忽,履行足够的注意义务,或者在正常思维逻辑下可以发现或预见损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和粗心,损害结果的发生。
-
什么是犯罪中的客观过失陕西在线咨询 2023-12-17犯罪过失是“犯罪故意”的对称。刑法上行为人在犯罪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可以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行为人才负刑事责任。
-
过失犯罪的间接正犯是否存在北京在线咨询 2021-07-28失犯罪的间接正犯是存在的,对于过失犯罪是属于间接正犯,而且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判断。间接正犯的种类包括两种,其中一种就是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实务上对于间接正犯的形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无意识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犯罪构成要件所需的责任能力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2)利用善意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构成要件的违法意识(认识因素)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3)利用无目的而有故
-
过失犯罪的主客观是怎样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11盗窃未遂属于犯罪。但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对犯罪未遂的处罚规定: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盗窃未遂属于犯罪。但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对犯罪未遂的处罚规定: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
-
过失犯罪在追究责任过失犯罪与主观恶性怎么办?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29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是存在两种情况的:第一种是过于自信,以为自己能够避免损害结果发生,但是损害结果依然发生了,第二种是疏忽大意,本来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或是正常思维逻辑下即可发现或预见到损害后果的,却因为自己的疏忽、马虎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由上述所言可见,过失犯罪的行为人是不具有主观恶性的,用通俗的话阐述就是行为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导致损害结果,那还何谈其具有主观恶性呢?进一步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