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基本工资标准由中央政府统一控制之下和管理的前提下,地区津贴标准应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并由中央政府审核、批准和监督执行。这样既有利于解决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管理体制同地区间差别的矛盾,也有利于调动地方因地制宜的积极性。地区津贴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以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目前,就由中央和地方联手,组织人力在清理、规范现行津贴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逐步把地区津贴制度建立起来。同时,对艰苦、偏远地区,中央政府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等。
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央政府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的权限也应逐步下放,中央政府管理工资的职能应向控制工资整体收入水平方向转化。可否考虑参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各地企业实行指导线制度的办法来对各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加以调控,这样可以缓解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差异的矛盾,也可以适当扩大地方政府在机关、事件单位工资分配领域的自主权,从而调动地方因地制宜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分类管理体制
1、对于其产品或劳务不宜进入市场的事业单位,如基础科学研究单位等在经过精简后,必须保留的部分,应该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和政府直接管理,保证其工资收入不低于企业和机关的平均水平。
2、对于那些产品或劳务虽然可以进入市场,并能做到自收自支,但确属国家垄断性经营的公共性事业单位如邮政、电信、铁路、电力、供水、能源、国有银行等行业的工资分配应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工资标准,抑制这些行业工资收入的过快增长。国家必须加强对这类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长率的严格考核,对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查处。劳动、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行业的人工成本标准,合理确定各行业职工收入水平。
3、对于那些产品和劳务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有自收自支能力的非垄断性竞争经营的事业单位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类出版社、体育比赛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培训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等应考虑从事业单位分离出去,使之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从而减少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的数量。其工资分配权限应比照企业下放给这类单位自负盈亏。
二、加快福利制度改革,促进劳动报酬货币化的进程
应尽快把这些福利性分配的收入以货币形式纳入工资,使之显性化,这样便于监督和管理,可以铲除实物分配不公的土壤,也有利于确定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基,使国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
加快福利制度改革,不仅可以促进劳动报酬货币化的进程,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办社会”的问题,把机关、事业单位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例如,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将职工养老、医疗等项职能从机关、事业单位分离出来,集中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保险机构来管理;通过改革福利分房制度,促进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管理,可以把机关、事业单位从过去的建房、分房和管理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通过医院、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服务资源的社会化,可以分离原来由机关、事业单位来承担的社区职能,等等。
推进工资货币化进程,还必须严格清理整顿预算外收入项目。对工资外收入中的合理的部分,应纳入工资统计和管理的范围,使之成为反映工资统计和管理的范围,使之成为反映工资关系变化的内涵,成为国家征收所得税的依据;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应该坚决予以取缔。
三、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1、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进行彻底的机构改革。目前,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精简与改革迫在眉睫。以科研机构为例,从人员结构上看,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中,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仅占50%,大量的行政、后勤服务人员也由财政拨款养着。有限的科研投入不能主要用于科研上,而是主要用于“养人”上。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存在的这种现象是独一无二的。必须加快事业单位精简与改革的步伐,否则工资体制改革就无法进行,提高工资水平也是一句空话。
2、加快税收体制改革步伐,强化税收监管力度,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深化财税收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
加大土地调控力度宏观调控再下狠手
241人看过
-
宏观调控的内容
416人看过
-
正确认识宏观调控下的土地新政
143人看过
-
宏观调控涉外房地产的大方向
157人看过
-
宏观调控实践中的主要难题
429人看过
-
土地宏观调控的法律原则
355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宏观经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2-08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有: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解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推进改革,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与此同时,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
-
新的财政宏观调控法全文主要涉及的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内容包括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11第一章政府和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的理性思考预算制度的建立四、我国的国债政策第三章新世纪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一、扩大内需与财政宏观调控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财政宏观调控三、知识经济与财政宏观调控四、可持续发展与财政宏观调控第四章财政宏观调控及其体系的发展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紧迫性及含义二、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三、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设定第五章挑战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规范一、我国财政
-
宏观调控法包括哪些方面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31(1)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计划调控关系、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产业调控关系、储备调控关系、涉外调控关系等七大类宏观调控关系,它们也可以合并为计划、财税、金融三大类调控关系。 (2)特征:都属于经济关系范畴、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在各类宏观调控关系中调控主体与受控主体之间存在着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有时也
-
什么是宏观调控法湖南在线咨询 2023-03-03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包括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三大部分。宏观调控法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 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 (1)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有:财政政策调控方法、货币政策调控方法、产业政策调控方法、价格政策调控方法和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
-
宏观调控实践中主要存在什么等问题福建在线咨询 2021-12-18宏观调控实践中主要存在,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等问题。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