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损害时效是否可以延长三年
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义务人支付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3年。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若伤害明显的,诉讼时效自伤害之日起计算;
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人身损害时效是1年吗
人身损害诉讼时效是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人身损害诉讼过三年后是否还有诉讼时效
不一定有诉讼时效。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具体有以下情形:
1、一般人身损害,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当事人就损失达成赔偿协议的,诉讼时效从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算。对于伤害不明显或受伤害时未曾发现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2、超过诉讼时效,但双方当事人对损害赔偿有达成协议的,应否保护。
3、受害人身体收到伤害需要长期治疗的,应当在损失发生或可以计算损失的依据取得后3年内主张权利。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人身损害起诉多长时间可以结案
365人看过
-
人身损害诉讼是三年的吗
293人看过
-
人身损害诉讼过三年后还有诉讼时效吗
212人看过
-
保险是否可以赔偿人身损害?
140人看过
-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有哪些以及人身损害诉讼时效是多久
263人看过
-
是否可以同时主张工伤和人身损害赔偿?
310人看过
-
人身损害时效三年是什么意思?湖南在线咨询 2023-01-16是的,根据《民法典》规定,人身损害诉讼时效为三年,从当事人受到人身侵害的时间算起。在特殊情况下,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止的,等影响诉讼时效的因素消失后,诉讼时效继续生效。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
-
三年人身损害可以提出诉讼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3-07-16人身损害三年后可以在诉讼,但不能证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断、延长情形的会被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
人身损害三年后可以再诉讼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12-21律师解答 人身损害三年后可以再诉讼。若是被告方提出了诉讼时效抗辩,且原告方不能证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延长情形的,法院就会驳回原告方的诉讼请求。法院不能主动适用诉讼时效。
-
人身损害开庭多长时间才可以开庭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2法律没有规定开庭后多长时间必须下判决书或裁定书,只规定了总的审理期限,这是从立案开始计算的,而不是从开庭开始计算。独任审判的审限是三个月,合议庭的是六个月
-
人身损害诉讼是不是三年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01民法典施行后,人身损害的诉讼时效是一年。 因为民法典没有对人身损害的诉讼时效进行规定,而民法典仍然有效,所以,仍然执行一年的诉讼时效。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