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谨防“薪金面议”有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5 18:10:19 391 人看过

薪金面议为法律所禁止,正规的招工启事,已看不到这样的措辞。街头广告板、临街的电线杆子上,不时还可以看到工薪面议这样的广告。王先生近日打来热线,反映前一阵他和几个同乡来京找活干,就上过招聘单位月薪面议的当,被黑中介骗了近2000元。他想问,薪金面议的提法是否合法?

法律人士解释,薪金面议曾是一个非常时髦的用语,但实质是个诱骗劳动者上当,向劳动者骗取押金、介绍费的遮羞布。《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11条、第12条也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或者参加招聘洽谈会时,应当提供招用人员简章,招用人员简章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用人数、工作内容、招录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因此,用人单位再提薪金面议不符上述规定,劳动者需谨防受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2日 03: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劳动者相关文章
  • 谨记三招防范金融诈骗
    针对近期多发的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冒名开户等风险案件,民生银行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保持高度的风险警惕,做好客户风险提示,不断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快速妥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广大银行业消费者也要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卡号、密码等,在汇款、转账之前多加核实,同时主动向商业银行寻求帮助。招数1不要接入不明网络前不久,吴女士在候车时,用手机连接了名为CMCC的无线网络后,手机界面上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即处于无法打开状态。几分钟后,吴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告知其银行卡里的资金处于不安全状态,要为其转接当地公安机关,让她按照提示音操作。冷静的吴女士立即挂断电话,迅速赶到就近的民生银行网点,打算通过修改密码来确保账户资金安全。银行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吴女士遭遇了网络诈骗,考虑到诈骗分子已知悉客户的手机号码,且有可能通过木马病毒盗取了相关密码,于是协助她办理了销卡重开同时修改网银、手机银行
    2023-06-11
    123人看过
  • 谨防网上欺诈
    营业执照
    前不久,闸北区消保委接到广州市赖小姐的投诉,称被广发数码网诈骗。而该网是在闸北区天目西路218号的太平洋百货(消费者称网上资料是这样显示的)。为了弄清事由,我委致电消费者,向其作了详细了解。消费者告知:她于今年4月23日在网上搜索到了广发数码网的网址,并通过多次拨打其免费电话了解在其网上购物的相关事宜,如付款方式等。考虑再三后,在4月24日订购了一台价格为1680元的松下数码相机;并于25日和27日付清货款后让其发货。没料,对方来电说要再汇3000元作为保证金,否则不发货。消费者认为不合理,要求退款,却遭到拒绝。在了解详情之后,我委立即致电太平洋百货的负责人。他们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作了认真的了解和调查。最后书面回复我委:太平洋百货无网上购物业务,,且无广发数码网此专柜厂商。同时,他们根据消费者提供的网址查询,发现该网站因盗用网上交易保障中心,收款不发货,并多次变换网址来欺骗消费者,故已被
    2023-06-07
    427人看过
  • 谨防虽有凭证却不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许多劳动者误将应聘表、录用通知书、就业协议书、劳务协议当作劳动合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录用通知书不等于劳动合同案例秦婷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一家公司的录用名单。招录负责人按照公司的内部规定,向秦婷发放了一张录用通知书。秦婷随即持录用通知书,到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三个月后,公司却突然要将秦婷辞退。秦婷认为公司所发录用通知书的内容,涵盖了劳动合同所需的内容,其效力等同于劳动合同。在不具备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下,公司无权单方作出如此决定。点评秦婷所持录用通知书不属于劳动合同,其无权以此抗辩。录用通知书和劳动合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录用通知书是用人单位想与某个特定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方意思表示,劳动合同是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已经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出录用通知书后,如果劳动者同意入职,公司应当在一
    2023-06-10
    459人看过
  • 单位降薪需经劳动者书面同意
    王某自2003年10月起与某公司签订了期限至2008年12月的劳动合同,月工资为2万元。2008年4月,公司向其提出因经济困难需降低工资1万元,王某口头表示愿意。2008年7月,王某向公司递交辞职信,要求解除劳动合同。8月9日,王某离开公司时要求公司支付2008年4月至8月9日的另一半工资,公司以王某已同意降低工资为由拒绝支付。法律人士认为:该公司应按每月2万元的月工资标准向王某支付2008年4月至8月9日的另一半工资。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本案中,该公司提出降低劳动报酬的劳动合同变更事项,虽然经王某口头同意,但双方未签订书面变更协议,不发生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的效力。因此,公司仍应按照最初约定的每月2万元向王某支付报酬。
    2023-06-09
    113人看过
  • “发挥余热”要谨防劳动风险
    一退休职工索要经济补偿、加班工资被驳回退休后继续在企业上班,与企业间是否还存在劳动关系?如果被辞退,是否可以得到经济补偿?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结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对此作出否定回答,一退休工人索要经济补偿和加班工资的诉请被驳回。何某2004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原单位办理了退休手续,之后又找了一份工作,新单位每月也支付其费用。2006年底,由于新单位通知何某不要再来上班,双方产生争议。何某于2007年3月曾向劳动部门申请仲裁,因对仲裁裁决不服,遂向法院起诉。何某认为,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应支付经济补偿,另外还应支付2004年至2006年底的加班费,为此要求企业支付30400元经济补偿金和32900元的加班工资。企业则认为,双方之间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何某的请求没有依据。法官说法“发挥余热”属于民事雇佣关系宣判后,主审法官对判决理由予以了解答。法官说,退休年龄是劳动者结束
    2023-04-22
    145人看过
  • 签订劳动合同谨防六大风险
    《劳动合同法》有效促进了用工制度的完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问题有可能损害劳资双方的切身利益。近日,结合已经处理的相关案例,提醒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规避可能存在的六大风险。风险1.玩伎俩胡乱签名盖章孙某、李某在a公司工作一年后向法院起诉,要求a公司支付其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a公司称已与孙某、李某二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向法院提交了两份劳动合同书,并称二人未与公司当面签订劳动合同,李某在合同书上仅盖有个人印章(未备案)。孙某、李某二人均否认该签章的真实性,并要求进行鉴定。风险:为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制度。a公司如无法证明该合同系二人签署,则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提示:用人单位应该规范合同签订制度,确保所签合同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可采取现场签订或按手印等方式,以避免张冠李戴,因工作需要向劳
    2023-06-10
    494人看过
  • 谨防电信诈骗知识
    1、即使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住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的电话、短信也不要轻信,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2、特别是冒充公检法进行调查、冒充航空公司进行退改签机票、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转账、冒充淘宝、商家客服进行退款,此类电话基本为诈骗;3、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中发来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应用不要随便安装;4、手机上要安装安全软件,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钓鱼拦截,木马程序。一、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是什么?1、垃圾短信源源不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无怪乎央视连续在两个3·15晚会上将垃圾短信进行曝光。最新听说的是,利用小区短信,可以基站作为发送中心,向基站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这一发短信系统每十分钟可以发送1.5万条。2、骚扰电话接二连三本来只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电话,会经常被陌生人打过来,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可能还在纳闷他们怎么知道电话之时,孰不知
    2023-03-09
    333人看过
  • 谨防诈骗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诈骗手法有哪些1、自称招聘,然后以各种名义要求缴纳培训费、押金、体检费等等。2、自称发帖,然后让你手机输入各种验证码,直至手机停机欠费。3、自称创业,让你投资多少多少、然后回报多少多少,最后携款而逃。4、自称兼职,给你发带病毒文件,感染聊天工具,然后向你的好友发送借钱信息或者广告。二、如何防止诈骗呢1、不贪小便宜,很多骗子都是针对你有贪小便宜、怕麻烦,想尽快赚大钱这之类的想法作为诈骗的切入点。2、提高警惕,不轻信。认真核实对方身份,不能轻易相信,并对对方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3、遇事不能盲目冲动凭感觉,有时候理性是必须的。理性不会让你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法条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
    2023-05-31
    172人看过
  • 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多难?
    中国工人已集体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们创造了中国经济30年腾飞的奇迹,却是最容易被忽视权利的群体。又到五一劳动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中强调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这是执政党和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细节,与全球理念相接轨,是对国民福祉的庄严承诺,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从一个角度起作用,而且其涵盖的内容很多,工人权利的保障实际上并不是仅靠企业自身可以做到的,毕竟劳资关系终究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这对矛盾一方面要求企业自律,另一方面更加需要社会第三方力量来进行监督,那就是必须不断加强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CED)和国际劳工组织就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宣言和行为指导,保护劳工权益就是其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中国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2008年元旦开始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
    2023-06-05
    318人看过
  • 如何预防劳动者的“应聘欺诈”
    根据过往实操经验,提供几点供参考:1、筛选时,可在聘用申请表上加入,应聘者对所填写信息真实性的承诺,并强度如有虚假,公司将保留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在面谈阶段通过一定技巧,作好相关信息的确认等。2、入职前,根据应聘者所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相关求证,如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注:对于仍然在职的应聘者,做调查时需注意技巧,以免给应聘者的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3、入职后,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并在约定条款中,附加劳动者对其所填写个人信息真实性的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接受用人无偿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等内容。对于关键岗位,入职后可设立“背景调查”的内部规定。4、在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加入对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员工的处理的规定,如: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并无经济补偿等。如何预防应聘欺诈通过对应聘者提供的证件如学位证书、身份证、资格证书等进行确认和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的作用。但是,从现实角度
    2023-06-02
    104人看过
  • 买车险?谨防保险欺诈
    法律综合知识
    保险欺诈是一种假借保险名义或利用保险合同实施欺诈的违法犯罪活动,主要指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编造事故发生的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导致保险公司多支付保险金,或支付不应支付的保险金的行为。常见的保险欺诈形式:①先出险再投保。正常情况下,购买保险是为了弥补未来可能发生的某些事故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购买保险的时间必须早于出险时间。但部分投机取巧者在遭受损失后才后悔没有及时投保,于是想在出险后投保,通过谎报出险时间,将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②隐瞒危险。一般说来,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了解程度强于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是否存在危险也是心中有数。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被动机不纯的人所利用。比如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已患有严重疾病,却故意隐瞒病情投保;财产保险的标的已处于危险之中,在投保时却隐瞒实情。③虚构标的。就是为根本就不存在或不具有保险价值的标的投保,比如人身保险中为死人投保;财
    2024-03-20
    176人看过
  • 劳动者的带薪年假有多久
    一、劳动者的带薪年假有几天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具体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二、申请带薪年假的条件是什么按照国家有关职工年休假制度的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即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对于从其他单位新进入现用人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指该职工在原单位与现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2023-06-20
    97人看过
  • 二手房买卖购房者需谨防
    提示一慎选*押房2015年,韩先生购买了张女士的一处房屋,该房是张女士通过按揭方式购得,后*押给银行借款。韩先生遂约定张女士在签订合同后10个工作日内办理提前还款。韩先生支付购房款后,张女士却迟迟不办理解押,期间因其他纠纷房屋被法院查封,导致无法继续交易。韩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法官提醒如果在解除*押的过程中卖房人不解*押,将影响合同继续履行。因此购买房屋要谨慎购买*押房。如非要购买一定要妥善签订合同,督促卖房人解押。提示二防范*债房2013年陈老太*押房产向人借钱,委托万女士代办相关事宜。后陈老太未能偿还借款,万女士将房屋低价出售给常先生。陈老太诉至法院,要求撤销与常先生的买卖合同。法院认为该房存在交易价格明显过低等众多疑点,合同显失公平,判决撤销了合同。法官提醒用房屋买卖做幌,变相以房*债,当借款人无力还款就将房屋低价转卖的情况时有发生。买房人在遇到低价房时不要急于交易,需
    2023-06-02
    316人看过
  • 谨防美容院改头换面耍赖
    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容店开开关关、门面转让、重新装修不断发生,店名也频繁变化,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因办理的有价美容卡变成废卡。为挽回损失,消费者遂投诉至闸北区消保委。消费者陆先生投诉说:2008年7月,他的家人在某个美容院办理了一张美容卡,价值1200元。经美容消费后,卡内余额还剩600元,之后美容院装修,暂停营业。2008年11月消费者再次光顾这家美容院,虽然还在原来的地址,但名称已改变变,使用一次以后,美容院拒绝消费者继续消费,除非消费者再充值500元。消费者十分不解,卡内不还有余额么?为什么要充值,难道先前发的美容卡已成废卡?区消保委受理投诉后,即与美容院取得联系,向美容院指出,不管怎么装修、怎么改名,也不管美容院内部经营承包关系如何变化,现在的美容院既然同意消费者仍然持卡、并实际已经消费过一次,就已经事实上追认了原先的储值卡消费关系,再次明确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美容
    2023-06-07
    349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者
    词条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劳动者
    相关咨询
    • 签劳动合同要谨防哪些陷阱?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01
      要把您工资待遇、工作性质、岗位、福利待遇、合同期等等约定清楚,还有公司规定的一些规章制度,看清楚后再签
    • 如何防止劳动者应聘欺诈?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9-05
      1、筛选时,可在聘用申请表上加入,应聘者对所填写信息真实性的承诺,并强度如有虚假,公司将保留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在面谈阶段通过一定技巧,作好相关信息的确认等。 2、入职前,根据应聘者所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相关求证,如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注:对于仍然在职的应聘者,做调查时需注意技巧,以免给应聘者的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入职后,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并在约定条款中,附加劳动
    • 四类银行信用卡诈骗须谨防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9-08
      四类银行信用卡诈骗须谨防 谨防不法分子盗取信用卡磁条信息复制伪卡、冒名申请信用卡等4类银行信用卡诈骗。从公安机关已侦破获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来看,银行信用卡诈骗主要作案手段有以下四种: 1、ATM机上设置陷阱,直接盗取现金。犯罪嫌疑人用透明胶条等将ATM机的出钞口封堵,持卡人刷卡发现现金不能吐出,认为ATM机故障而离开,犯罪嫌疑人趁机取走现金。 2、盗取信用卡磁条信息复制伪卡。犯罪嫌疑人在自助银行
    • 购买二手房时要谨防哪些诈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0
      购买二手房时谨防哪些诈骗1、中介公司违规操作造成交易风险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大部分购房者都是在房屋中介公司选择房源,有的中介公司也为买卖双方托管购房款,但个别中介公司将客户购房资金挪作他用,加大了买卖双方的交易风险。如中介卷款逃逸或资不抵债,房屋交易人索款无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利用虚假身份骗取定金及购房款施骗者多是伪造虚假身份,利用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为诱饵,在办理房屋更名过户手续之前向购房
    • 消费者在买车时要谨防哪些问题?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13
      消费者在买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广告宣传误导。看广告是消费者了解汽车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但消费者买回来汽车一开,却发现和广告上说的不一样。比如车辆的耗油量,厂家宣传说每百公里耗油七八升,而实际耗油量却达到了每百公里十几升。其实广告宣传的耗油量是在国外的实验室里匀速空载条件下的测试结果。(2)责任认定难。汽车出现问题是因为使用不当还是质量问题,由谁来认定?目前中国有一些汽车质量检验鉴定机构,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