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二孩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和产假。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一、广元市女职工产假可以休息多少天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二、中国国家规定流产假有几天
国家对流产假的具体规定是:
1、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按照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至30天的产假;
2、怀孕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发放工资照。
法律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三、女职工的产假是多少天
女职工的产假是多少天,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
2、出现难产的情况,可增加产假15天;
3、生育多胞胎,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4、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
5、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6、晚育产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
-
教师可以同时享受生育保险和生育津贴么
67人看过
-
生二胎可享受晚育假待遇吗?
354人看过
-
生育保险产前和产后都能享受吗
135人看过
-
生二胎享受多少天的生育产假
465人看过
-
石家庄生二孩可享受生育险异地生育也能报销
162人看过
-
2021年生孩子可以享受哪些生育保险福利?
59人看过
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 更多>
-
生育保险关于生二胎可以再次享受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21生育保险关于生二胎是可以再次享受的。二胎生育保险待遇有:1.生育津贴:在生育或终止妊娠后90日内由生育职工本人或其书面委托人持规定材料到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申领。2.产前检查费:由职工个人全额垫付,在生育或终止妊娠后90日内由生育职工本人或其书面委托人持规定材料到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申领。3.门(急)诊、异地及在非生育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4.生育、终止妊娠及治疗并发症的住院医疗费用
-
生育二孩职工享受延长产假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13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其他福利待遇。李X表示,草案对上述规定作出了相应修改,“根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新形势,规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其他福利待遇”。也就是说,延长产假奖励不再是晚婚晚育的专享待遇,依法生育二孩的夫妻也可以享受延长产假的福利待遇。 李X表示,草案规定夫妻可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措施,删除了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
-
生育一孩二孩一样享受产假护理假陕西在线咨询 2021-01-19关于婚假和产假,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不管是初婚还是再婚,除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均增加婚假十日;原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产假奖励待遇扩大到所有合法生育的夫妻,不管是生育一孩、二孩还是经批准再生育的,均可享受新条例规定的有关产假或护理假。 1月1日之后新条例颁布实施之前,符合生育政策的对象,婚假、产假、男方护理假等有关假期已经休完的,不再延长。对于尚未休完婚假、产假、男方护理假的,应当按照
-
生育二胎可以享受多少天产假2022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5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产假期为98天,其中产前可休息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至于生育延长假和男方的陪产假,由于各省市的规定不同,你可按你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的享受此政策。
-
生育二胎可以享受多少天产假合肥市生育二胎产假须知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06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产假期为98天,其中产前可休息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至于生育延长假和男方的陪产假,由于各省市的规定不同,你可按你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的享受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