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体系;筑起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的教育网络。司法机关要采取与成年犯罪不同的政策,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完善帮教组织体系,指制定帮教计划,落实帮教措施。
一、刑事诉讼法未成年的规定是什么
刑事诉讼法未成年的规定是: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二、居委会的职责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居民委员会按照居民的居住状况和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设立。一般以100~700户居民设立一个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2、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其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者其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三、四川省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四川省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条 为保障在校学生和教职工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普通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程控制、属地管理、学校落实、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及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学校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学校食品安全所需经费投入,保障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要求。
-
有什么对策来应对青少年犯罪事件
311人看过
-
青少年犯罪应如何应对
202人看过
-
针对青少年犯罪,法律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84人看过
-
2024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340人看过
-
不履行法院判决,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372人看过
-
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
336人看过
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 更多>
-
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51、采取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体系;筑起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的教育网络;做好青少年的挽救工作;对青少年犯罪实行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对策来应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 2、法律依据《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
-
面对家庭暴力应该采取哪些法律对策?辽宁在线咨询 2021-11-06面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报警或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家庭暴力是指通过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
怎样应对青少年重大犯罪事件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101、采取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体系; 2、筑起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的教育网络; 3、做好青少年的挽救工作; 4、对青少年犯罪实行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对策来应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 5、法律依据:《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
-
-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具体是哪些呢?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4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有资料显示,我国近10年来的犯罪增长率已过24%(尚不考虑1992年起将立案标准上调的因素)(1),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89年的10年间,14—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近10余年,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