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有很多田地的,在碰到发大水的时候自然会出现被水淹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农民朋友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国家对于这种情况是会给与一定的补偿的。
一、农村田地水淹补偿标准
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属于移民,如果是请参照以下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471号令)第三十条农村移民在本县通过新开发土地或者调剂土地集中安置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直接全额兑付给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第三十二条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房屋和附属建筑物、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补偿费,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第三十三条移民自愿投亲靠友的,应当由本人向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接收证明;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其具有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后,应当与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移民共同签订协议,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交给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将个人财产补偿费和搬迁费发给移民个人。
二、农田被水淹了,政府部门有补偿政策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四十四条建设占用土地,牵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解决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准许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事项、国务院准许的建设事项占用土地,牵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准许。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区分批次由原准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准许。在已准许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事项用地能够由市、县人民政府准许。本条第二款、第三款限定以外的建设事项占用土地,牵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准许。
第六十二条乡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出省、自治区、直辖市限定的准则。乡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乡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准许;其中,牵涉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限定解决审批手续。乡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准许。
三、家里土地被水淹了怎么办
我国法律法规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有个人或组织侵害可向村委、乡镇政府要求调解,也可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怎么计算淹没区土地的补偿?
427人看过
-
水淹土地复耕补偿标准
240人看过
-
河南泄洪区内土地被淹的补偿标准
495人看过
-
地下车库车被淹了车位应该怎么赔
347人看过
-
农民地被水淹了有补助吗
285人看过
-
车在地库被水淹了物业是否应该赔偿
188人看过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建筑物一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构筑物一般是指人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挡土墙、蓄水池和囤仓等... 更多>
-
家里被淹水淹了该怎么办才能得到赔偿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25家被淹了,如果有责任人的,由责任人赔偿。家被淹了是否有赔偿要分情况而定: 1、家里被水淹的情况下,首先要找到责任人,即是谁的原因造成了水淹,并要求责任人赔偿。赔偿数额按实际造成的损失确定。 2、如果水淹没有责任人,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则责任自负。
-
水淹土地复耕补偿标准是怎样的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151、目前我国对水灾淹没农田是没有补贴政策的,但是一旦某地发生水灾,国家会下拨自然灾害救灾补助资金,用于救助受灾群众。 2、救灾资金包括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救助、抚慰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解决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生活困难等。
-
-
x的土地,被埋了电线杆,该怎么给补偿???澳门在线咨询 2022-09-13土地补偿费: 1.征用耕地、蔬菜地,根据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按该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下同)的六倍计算; 2.征用鱼塘、藕塘、养殖场、果园、竹园、林地等土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五倍计算; 3.征用柴山、滩地、水塘、苇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该土地年产值的三倍计算; 4.征用按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计算;房屋由建设单位另行征地移迁重建的,原宅基地不再给予补偿; 5.征用无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补偿。
-
田被淹了有补贴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18田被淹了属于自然灾害,国家会有相关救灾补助而不是补贴。在发生灾情的区域,政府都会发放补助,包括实物和现金。自然灾害无可避免,国家会下拨救灾补助资金,用于救助受灾群众。救灾资金主要包括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救助、抚慰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解决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生活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