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26日公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补充、修改和完善了检察机关管辖的42个渎职侵权罪名的立案标准具体规定,为检察机关严厉打击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武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表示,凡是在新修订的立案标准颁布施行以前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案件,要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和刑法分则条文的具体规定,切实做好继续侦查、审查起诉工作。同时,在受理侦查新的渎职侵权案件时,要依法严肃、不折不扣地执行新修订的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不任意扩大或缩小确定的立案条件和立案范围。
据了解,新修订的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共规定了220余项立案情形,比1999年9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增加了60余项。
王振川说,新修订的立案标准注意保留和吸收了部分试行标准,并对司法实践中认识分歧较多、长期困扰和制约反渎职侵权工作发展的若干问题作出了规定,这些修订内容主要涉及渎职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经济损失的认定、侵权犯罪立案标准的细化和新罪名案件立案标准的确定等方面。(完)
最高检出台新规明确刑讯逼供八种立案情形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陈菲)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刑讯逼供案的八种立案情形予以详细规定。
根据规定,刑讯逼供罪被明确为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涉嫌下列八种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以殴打、捆绑、违法使用械具等恶劣手段逼取口供的;以较长时间冻、饿、晒、烤等手段逼取口供,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健康的;刑讯逼供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轻伤、重伤、死亡的;刑讯逼供,情节严重,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刑讯逼供,造成错案的;刑讯逼供3人次以上的;纵容、授意、指使、强迫他人刑讯逼供,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其他刑讯逼供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过去对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罪的立案情形规定比较笼统。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监察厅厅长陈连福说:新修订的立案标准在总结实践经验后,用列举的方式将刑讯逼供罪的立案情形一一列出,有利于加强对刑讯逼供的执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完)
国家机关聘任借调人员失职渎职构成犯罪检察机关将立案侦查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陈菲)最高人民检察院26日对外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渎职侵权案件的犯罪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概念和范围作出了明确界定。根据规定,国家机关聘任借调人员,失职渎职构成犯罪的,检察机关将立案侦查。
新修订的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说,根据1997年刑法的规定,渎职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由于1997年《刑法》没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原来的试行标准也没有作出解释,致使渎职罪主体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公务员法,为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新标准,一些国家机关聘任借调的人员,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只要在该机关工作,并在行使该机关管理职权的过程中构成失职、渎职的,也将对其追究责任。(完)
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新标准注重保护个人合法财产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陈菲)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在介绍新标准时,对更加注重保护个人合法财产这一特点进行了强调。
王振川说,在过去的立案标准中,以滥用职权案、玩忽职守案为代表的渎职案件,未对公共财产损失和个人财产损失进行区别,司法实践中基本上是按同一标准执行,对此,新修订的立案标准作了重大调整。
根据新修订的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进一步细化,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新标准对滥用职权案,玩忽职守案,执行判决、裁定失职案,环境监管失职案,商检失职案,动植物检疫失职案等明确规定,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规定数额的应予立案。
规定渎职行为给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的数额标准,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求,保障了执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王振川说。(完)
最高检渎职侵权新规严防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犯罪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陈菲)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检察机关应予立案的六种情形,为打击这一犯罪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
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是渎职侵权犯罪42个罪名之一。对此,新修订的渎职侵权犯罪立案标准规定: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招收的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行为。
新标准规定,涉嫌下列六种情形之一的,检察机关应予立案:徇私舞弊,利用职务便利,伪造、变造人事、户口档案、考试成绩或者其他影响招收工作的有关资料,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上述材料而予以认可的;徇私舞弊,利用职务便利,帮助5名以上考生作弊的;徇私舞弊招收不合格的公务员、学生3人次以上的;因徇私舞弊招收不合格的公务员、学生,导致被排挤的合格人员或者其近亲属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因徇私舞弊招收公务员、学生,导致该项招收工作重新进行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完)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罪案件审理标准的意见
187人看过
-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重特大案件标准(试行)
463人看过
-
2022年度渎职罪最新立案标准:最高检发布
298人看过
-
渎职侵权立案标准规定,最高检进行规定
68人看过
-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规定的通知
88人看过
-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渎职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440人看过
财产损失是指能够以货币单位计量的财产价值上的减少,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被侵权人因此受... 更多>
-
商检失职罪怎样量刑最新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立案标准山东在线咨询 2021-12-29商检失职罪最新立案标准有: 1、造成不合格商品出入境,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2、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75万元以上; 3、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 4、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 5、造成国际经贸纠纷,严重影响国家对外经贸关系,或严重损害国家声誉。 根据刑法第四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国家商业检验部门、商业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
人民检察院管辖哪些人民检察院以及渎职贿赂犯罪的案件,应如何立案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27《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章管辖第八条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贪污贿赂犯罪是指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确规定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国家机关工作人
-
监察院渎职滥用职权立案标准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05渎职罪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三)造成相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损失或者破产的;(四)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五)其他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情形;(六)徇私舞弊。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处
-
最高人民检察院交通肇事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2-08-29交通肇事罪,检察院有权决定不提取公诉。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的立案标准的规定江苏在线咨询 2021-06-17第一条:行贿罪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2、行贿数额不满一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②向三人以上行贿的;③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